今天要去柳營。以前曾經從新營搭乘台糖小火車,終點站是柳營「乳牛的家」,因此對於柳營的印象,停留在畜牧業很旺盛。今天將在柳營東奔西跑,準備探訪柳營有關畜牧以外的部份。
圖:早上8:10左右從六甲北上進入柳營,地上有綠的發亮的稻海,天上有藍的剔透的天空,農村的早晨,永遠是美好的。
圖:抵達柳營街區後,先在柳營代天院停留。這個地方的代天巡狩奉祀可追溯至明鄭時期,早期由民間擲筊輪流奉祀,直到1971年始建廟宇。
圖:代天院旁的民宅有如拼圖拼貼,非常特別。一大早來到此地,是為了附近的古早味蛋餅,但是找了一圈,只看到一間頂讓中的早餐店。
圖:還好這條路上還有一間阿忠蔥油餅,今天的早餐有了著落。
圖:蔥油餅夾蔥蛋,30元。這家蔥油餅很特別,以煎炸方式製作,所以蔥油餅非常酥脆。不沾任何醬料,純吃原味,更能吃出蔥油餅獨特的香味。
圖:用過早餐後,從南110線(中山東路二段)往東行。路的兩旁沒有太多樓房,少了視覺上的壓迫感,心情更容易放鬆。
圖:早上將前往果毅社區,在剛抵達社區時,首先被穿著格子衣服的果毅國小吸引住。
圖:校園內有溜滑梯和玩沙場,小朋友在玩了溜滑梯之後,肯定衣服沾了一層沙。
圖:果毅國小沒有圍牆,只有古老年代的駱駝看守著校園。
圖:還有褪色的長頸鹿。是長頸鹿吧!我想應該是。
圖:學校和旁邊的社區活動中心連成一起,沒有圍牆隔開,小孩和老人都是社區裡的人,大家不用分的那麼清楚。
圖:雖然學校沒有圍牆,畢竟現在是上課時間。在校園內停留了一會,引起學校老師的注意,老師走出教室看了一看,發現我只是單純在拍照,沒多說什麼,又走回教室。
圖:不應該打擾小朋友上課,於是離開校園,往果毅社區的主要舊街道前去。
圖:進入果毅社區,社區以果毅後天后宮為中心,天后宮的創建可推到明鄭時期,現廟則重建不到25年。
圖:天后前的前方有一幅媽祖文化牆。早年果毅屬於靠河的區域,有一港口,因此祀奉媽祖。後來隨著發展,河道改變,變成今日的內陸社區。
圖:天后宮的前方道路依舊狹窄,留下昔日老街的輪廓。
圖:房屋多半改建成透天厝,每棟房屋有不同的圖案立面。
圖:也有一些保留下來三合院紅磚老房屋。
圖:走在街道上,常能看到台語發音的諺語,非常有趣。
圖:果毅社區經過改造,常能看到童話故事般的彩繪,這些彩繪以小石子和壓克力拼貼而成,帶點立體感。至於老鼠的圖案,是因為果毅昔日為港口,港口食物多,老鼠就跟著多。
圖:社區的部份巷弄還保存單純的樸實面貌。
圖:果毅社區於清代及日治時期稱為「果毅後堡」,因此走在社區裡,常能看到「果毅後」的名稱。
圖:社區裡最特別的造景莫過於這棟老房屋,屋身前方直接放置了半截船身,這與明鄭時期鄭成功的重要謀將陳永華有關聯。
圖:社區裡也有與陳永華有關的彩繪。陳永華過世後,埋葬於果毅後,算是當地的重要歷史人物。既然如此,是不是應該前往陳永華古墓,感受歷史文化的氣息呢?
圖:前往陳永華將軍古墓,會穿過高速公路涵洞,涵洞牆上繪滿陳永華將軍的身平事蹟,包含與原住民通商、發展鹽業等等。
圖:傳說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就是陳永華的化名,陳永華為了避免身份曝光,以「陳近南」做為天地會首腦發號施令的代名詞。
圖:廟也好,墓也好,抱著追思懷念歷史人物的心情,這個行程是具有歷史意義的。
圖:柳營有德元埤和尖山埤兩個風景區,尖山埤需要門票,德元埤免費參觀,所以下個行程選擇了德元埤。前往德元埤的途中,不忘欣賞路旁的農村景緻。
圖:到達德元埤荷蘭村,立刻看到大黃牛無憂無慮的吃著地上的草。
圖:德元埤荷蘭村佔地7.9公頃,結合了寬廣的埤塘、豐富的濕地生態、酩農綠地,塑造成迷人的田園風光。
圖:走進園區,先會通過一片樹林,林間有小徑,於是輕輕鬆鬆走在步道上。
圖:名為荷蘭村,那麼荷蘭的蹤跡呢?前方林間就佇立一個風車,散發出歐式林蔭的感覺。
圖:雖然免費參觀,但是部份設施委外經營,像烤肉露營區就必須付費使用。
圖:園區有大片的草坪,點綴少量不擁擠的裝置。早上日正當中,園區沒有其他遊客,如果是午後時間,這裡很適合慢遊。
圖:前方的草地上有一隻牛。
圖:旁邊的草地上有三頭牛。
圖:河岸旁有一個渡船頭,炎熱的時間,當成涼亭,在裡面欣賞河岸還不錯。
圖:德元埤的大風車不是隨便擺放的裝飾品,那是由荷蘭建築師設計建造,是一座如假包換的荷蘭風車。
圖:德元埤並非一個大水庫的模樣,而是呈現複雜的珊瑚狀,整個德元埤的支流發達,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
圖:看到荷蘭大木屐,再次發現荷蘭的蹤影。
圖:巨大鬰金香營造出恬靜的荷蘭田園氣氛。
圖:為何德元埤周邊沒有樹木呢?那是荷蘭建築師的要求,樹木會阻擋氣流,影響風車的運轉。
圖:曬了一圈後,走向室內蔽個陽。
圖:荷蘭村的建築物是榖倉造型,這不是台灣碾米廠常見的榖倉,而是荷蘭式的榖倉,屋頂沒有樑柱。
圖:榖倉的中間是遊客中心,不管來了一個遊客或是多名遊客,工作人員都非常熱心的介紹荷蘭村與柳營周邊的景點,這麼認真又熱情的員工,老闆不用幫她加薪嗎?
圖:榖倉一側是販賣區,販賣當地的特色食品。
圖:另一邊是餐廳,主打牛奶鍋,也有咖啡和鬆餅。往餐廳內部看去,靠德元埤一側的座位有大片玻璃窗,往外看是河景,如果喝咖啡、吃下午茶,那一排位置超級棒。
圖:熱了一個早上,好想來杯涼的。從南81線北上,往北是小脚腿,往右是大脚腿,應該往那邊走呢?隨便問個在海邊的人,一定都嘛回答喜歡鳥仔卡,那麼就往小腳腿社區去吧!
圖:小脚腿的住家密集,社區內看似沒有觀光景點,但仍能吸引觀光客進入,因為這裡有知名的羊肉店和古早味冰店。
圖:不過我的主要目標是小脚腿手搖冰,小脚腿手搖冰不是一家店面,而是二十年前流行的三輪車攤販。餐車使用舊時無電力的冷藏方式,外桶利用固定比例的粗鹽及冰塊保持零下二十度。手搖冰的做法也保留了傳統,旋轉內桶,剷冰壁成冰沙,所以口感綿中帶冰嚼感,有別於現在機器打攪的冰沙。
圖:點了綠豆沙,40元。這裡的綠豆沙原料只有毛綠豆和二砂糖,真材實料,沒有人工添加物,記憶中小時候吃的那種濃稠清涼搖搖冰的感受全部回來了。
圖:返回市區,下一站是劉家古厝。劉家古厝位於中山西路三段上,光看大門及外牆,就很氣派,一看就知道劉家在柳營的來頭不小。劉家古厝的大門緊閉,只開一扇小門,門口掛著「歡迎光臨」的牌子,所以可以很放心的走進古厝參觀。
圖:光是前方庭院就比一般城市的區域公園還要大,中央走道兩側植有樹木,走在中間,隱約有一種走在早期版星光大道的感覺。
圖:劉家先祖隨鄭成功來台,墾地數千甲。後代子孫於政、於商、於歌(翁倩玉為劉家後代),皆顯赫成功,因此劉家歷經三百年而不衰。
圖:現今古厝建於1870年,祠堂兩側屋簷下有奇特的浮雕,左側屋簷為「獅啣劍」,具有避邪的意義。
圖:劉家古厝現已無人居住,但是古厝對於劉家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後代定期整理,維護的相當良好。
圖:劉家古厝為四合院格局,佔地達800坪,如果小朋友來到這裡,一定覺得這裡是玩捉迷藏的好地方。
圖:穿過掛有「劉家宗祠」的門廳後,才算進入古厝內部。
圖:中庭的石椅似為旗桿之類的石頭。
圖:古厝的高度或許不高,但是匠工精細,門框及窗框皆雕有花紋。
圖:手繪花鳥圖堪稱藝術品,非常珍貴。
圖:兩側的圖案,則具有重視孝道的意義。
圖:整體而言,劉家古厝的人文氣息濃厚,值得在此悠悠參觀。
圖:原本大院左右共有一對舉人杆,右側舉人杆因受雷擊,只剩杆台。
圖:左側舉人杆依然存在,高高挺立,似乎象徵劉家在此地位依舊高不可攀。
圖:劉家古厝四周皆有紅磚牆,造型典雅。
圖:與劉家古厝相鄰的建築物是劉家洋樓,亦為台灣重要畫家劉啟祥(1910-1998)的故居。洋樓原本呈現荒廢狀,2018年在17名所有權人的同意之下,經過市政府整修,洋樓華麗重現,並成立劉啟祥美術紀念館。
圖:側邊畫室委外經營,供應咖啡及輕食,讓咖啡與藝文相結合。
圖:劉家洋樓具有百年歷史,整修後更添文藝氣息,一走進大門,頓時受到氣氛影響,覺得自己的氣質瞬間提升20%。
圖:劉家洋樓亦稱「頤園」,採用台灣在地工法建造,外觀則採西式洋樓造型,看似工整,但不失氣派。
圖:走進劉啟祥美術紀念館,館內格間維持原樣,一門一磚,皆留存早年的風華。
圖:洋樓的長究依舊,這是日治時期洋樓的印記。
圖:館內以簡單的照片和文字介紹著劉啟祥的生平,遊客不用耗腦筋閱讀太多文字,就能輕易的認識這位台灣的重要畫家。
圖:劉啟祥在東京生活共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於13歲到21歲在東京求學。
圖:劉啟祥於26歲到36歲在東京定居,在親友的介紹下,與小八歲的笹本雪子結婚,其妻亦為劉啟祥多幅重要畫作的模特兒。
圖:劉啟祥在第一階段赴日求學結束後,轉往法國,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羅浮宮臨摹名作。
圖:返台後的劉啟祥於1950年至高雄定居,1977年因身體不適影響右手作畫,透過練習小提琴恢復創作能力,此後的作品以靜物為主。
圖:美術館陳列了多幅劉啟祥畫作的仿製品,另外透過螢幕影片,展示畫友的作品。
圖:洋樓具有百年歷史,階梯顯得簡陋,不宜多人同時上下樓梯。
圖:走上二樓,格局與一樓相仿。
圖:這裡沒有一般美術館的清涼冷氣,但是卻有舒適的觀賞環境。
圖:劉啟祥定居高雄後,看南部的文化氣氛過於冷清,於是組成「高雄美術研究會」,對高雄的美術推廣教育不遺餘力。
圖:時間充裕的話,可以坐在沙發,仔細閱讀有關劉啟祥的畫籍。
圖:或是坐在走廊上,發呆、休息、畫畫,都可以。
圖:從二樓看紀念館的畫室與戶外空間,整理的相當好。
圖:草地上有魚形的花圃。
圖:紀念館另一側的民房。
圖:紀念館後側的古厝。
圖:洋樓的後側並未繪上鵝黃色,保留洋樓舊時的面貌。
圖:或許是天氣炎熱的關係,即使過了午餐時間,仍然沒有食慾。離開劉啟祥美術紀念館,想先去太康社區晃一晃,前進社區的道路是太康綠色隧道,兩旁都是日治時期種植的土芒果樹。
圖:進入太康社區,太康壹壹參尚未活用,仍然大門深鎖。
圖:太康社區的舊房屋,保留了鐵窗花與馬賽克磚之美。
圖:以馬賽克磚拼貼的薑紅花圖畫。
圖:離開太康社區,轉往最後一個景點「吳晉淮音樂紀念館」,途中與五分車軌道交會。
圖:吳晉淮音樂紀念館即為吳家故居,曾被地震震毀,經過重建。後來故居又受莫拉克風災及甲仙大地震影響,重新整修,成為現貌,並於2012年活化成立「吳晉淮音樂紀念館」。
圖:吳晉淮(1916-1991)是台灣非常重要的台語歌曲作曲家及歌手,12歲時背著家人赴日學習音樂,17歲再度瞞著家人放棄學醫轉至日本歌謠學院就讀,22歲時以「矢口幸男」作為藝名在日本登台演唱。
圖:1957年吳晉淮返台,創作「關仔嶺之戀」、「暗淡的月」,成為吳晉淮的代表作。另外帶動了台灣本土音樂創作者的覺醒,引發台灣歌曲蓬勃發展。
圖:參觀紀念館之後,才知道很多我們深愛的歌曲,都是吳晉淮的創作。
圖:紀念館內除了大草帽,還有簡單的桌遊,挺有意思。
圖:二戰結束,吳晉淮與許石、一位日本人組成拉丁三人合唱團,短短時間踏遍北海道每一個地方,造成轟動,場場爆滿。
圖:吳晉淮結緍後,新居設於故居。但1956年母親逝世,家人陸續外遷,故居荒蕪。現在因為大家對於吳晉淮的懷念,遊客陸續前來,故居再度恢復人氣。
圖:家人與故居的舊照片。
圖:故居的正廳。
圖:故居以木頭隔間,在當時已是非常精緻的房屋。
圖:揮別日本,回到台灣,吳晉淮深覺台灣歌手基礎音樂的必要,於是成立「吳晉淮音樂研習社」,培育出郭金發、蔡一紅、陳芬蘭、蕭麗珠、黃乙玲等高徒。
圖:吳晉淮的專輯封面。
圖:吳晉淮登台時的服裝。
圖:參觀紀念館之後,更能體會吳晉淮對於台語歌壇的貢獻。「不想伊」是奠定江蕙日後成為巨星的重要歌曲,就是吳晉淮的創作。
圖:吳晉淮在台灣登台演唱時,照片經常排在第一個位置,可見當時走紅的程度。
圖:參觀了紀念館,如果遊客興起表演的念頭,紀念館內以鍋蓋、鐵桶當成簡單樂具,可以玩一玩。
圖:吳晉淮一生創作情歌無數,關子嶺之戀、可愛的花蕊、恰想也是你一人、講什麼山盟海誓,相信很多人都是利用吳氏情籤,向心愛的人傳達情意。
圖:吳晉淮的珍貴照片。吳晉淮45歲時與21歲的高瑜鴻相知相戀,隔年兩人跨越年齡障礙,牽手結婚。
圖:除了紀念吳晉淮,純就故居而言,為一間傳統三合院建築,也很值得參觀。
圖:離開吳晉淮音樂紀念館,紀念館每年都會舉辦音樂會,追思感念,或許有機會可以親自體驗。
圖:下午的咖啡時間有兩個選擇,一是德元埤,一是劉家洋樓。考量德元埤距離較遠,所以在參觀吳晉淮音樂紀念館之後,我重新回到劉啟祥美術紀念館。
圖:咖啡廳的貓咪早就慵懶的歡迎我。
圖:雪瀑咖啡,120元。這咖啡是採用台南產咖啡及柳營當地產牛乳調配而成,這裡的牛乳才是真真正正的濃純香。
圖:雪瀑咖啡不用攪拌,牛乳會自動像瀑布般沈下融入咖啡。還沒吃午餐,另外點了蒜香厚片吐司,40元,充充飢,吐司的蒜香抹醬非常香濃。在咖啡館拿起畫筆,冒充文青,坐了二個小時。其間因為進行冷氣裝修,老闆娘竟然問我會不會受到打擾,嚇了我一跳,台南人的禮貌和人情就是全台灣的典範。
圖:離開劉啟祥美術紀念館,劉家古厝前面的黑輪伯已經開始擺攤營業,這家黑輪在當地很受歡迎。
圖:米血、黑輪、魚丸。都只要10元銅板價,黑輪湯免便,隨便喝到飽。沾上南部傳統醬料,還是南部的黑輪最好吃。
圖:還想要一份大腸和香腸,45+25元。不騙你,南部的這一味隨隨便便都秒勝北部或中部的名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