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安排了台南市南區的旅程。台南總是有一種奇特的魅力,每個區域都有一段歷史,每個角落都有一個故事。如果以為台南只有古蹟和廟宇,這只是「過路人」的眼光。今天我不想當過路人,我想做好遊客的本份。
圖:從台17甲線南下進入南區,南台灣依然是一慣的天氣,氣溫維持在一定的熱度之上。
圖:一路南下,在通過台86快速道路後,路旁出現一個華麗的牌樓,這是灣裡萬年殿的牌樓。
圖:牌樓上的人物雕像栩栩如生,還有少見的鴿子雕像。啊!錯了,這些都是真的鴿子,躲在牌樓下納涼。看著地下奇奇怪怪的圖案,直覺牌樓底下不宜久留,以免被鴿子賞了一記污泥炸彈。
圖:穿過牌樓,這裡是一片空曠的萬年公園,是當地人聚會、散步、帶小朋友玩遊樂器材的好地方。
圖:萬年殿前方有寬廣的廣場,可以想像如果有廟會或祭典活動時,這裡是怎樣的一個盛況。
圖:相較於公園與廣場的大面積,萬年殿顯的低調了許多。萬年殿創始於清雍正7年(1729),供奉葉、朱、李三府千歲,被視為當地各角頭廟的總廟。
圖:一旁文化館上的金屬浮雕生動如真。
圖:萬年殿為了回饋鄉里,於廟宇後方闢建了萬年耕心園,取名「耕心園」,主要希望能淨化社區民眾的心靈。
圖:樹老則靈,耕心園的老樹化身松王公,枝葉茂盛,蔽蔭眾生。
圖:耕心園裡躲藏了許多動物,咦!這隻是那一國的奇怪動物?
圖:站在圍牆旁邊的這一隻,又是從什麼動物進化而成的?
圖:看這些動物雕像,可以推算耕心園建立的年代,這種動物雖然很鄉土,但反而增添了可愛的感覺。
圖:公園內有雄偉的普陀巖及池塘,眾佛聚會,聖光煥發。普陀巖內的假山原本可以進入,但現在已經把入口封閉。
圖:懷舊風格的香菇涼亭。
圖:轉往海的一邊,這裡是綿延五公里長的黃金海岸,堪稱台南最美麗的海岸線。可惜目前黃金海岸正在進行整修工程,多了一道鐵圍牆。
圖:海邊每隔一段距離都設置了消波塊,阻絕了過大的海浪打來,或許能讓戲水的遊客更安全。
圖:黃金海岸的船屋雖然外型奇特,但是無人營運,呈現閒置的狀態。
圖:離開海金海岸,再往南行,海邊有另一處南區親水公園。
圖:去年8月,一艘巴拿馬籍貨輪擱淺於此,雖然是一件遺憾的事,但卻意外變成很多人打卡的背景。
圖:這艘貨輪終究會拆解,那麼我也來打個卡,留下歷史的記錄。
圖:中部的消波塊是肉粽角,台南的消波塊則是甜甜圈。
圖:親水公園的範圍很大,但是沒看到可以親水的地方,反而有許多樹木,或許不用太多的人工美化,自然就是一種美。
圖:很多樹上都有超大的蟻丘。
圖:走回停車場的位置,雖然早上太陽很大,仍有零星的遊客前來看海。
圖:離開海邊,轉往灣裡路,先在灣裡聖王殿前停留。聖王殿是一座正面高聳、側面扁平的廟宇,主祀廣澤尊王。幾年前在這座廟宇得到一些啟示,這一趟特地前來,主要為了答謝當時的幫助。
圖:聖王殿附近有一小區域灣裡彩繪,範圍雖然不大,但是重點記錄了灣裡的歷史。
圖:才要走進去,第一戶人家養的狗吠出驚天動地的聲音,我只好躡手躡腳的轉身離開。
圖:灣裡一帶的商店多半聚集在灣裡路,形成一條灣裡老街。
圖:灣裡路不算短,小吃店很多。中午用餐的地點,選在282巷內的忠和麵店。一如台南許多地方的小吃店一樣,沒有顯躍的招牌,但是暗藏令人驚豔的平民小吃。
圖:蕃茄炒飯,50元。這家老店已經傳承三代,蕃茄炒飯使用蕃茄醬並非一般市售的蕃茄醬,而是偏甜的傳統蕃茄醬。炒飯吃起來微甜中帶點微酸,內有肉絲,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圖:點了一碗什錦湯,初見價格60元,有點小高,嚇了一小跳。但是老闆現煮的綜合湯端上桌後,裡面有花枝、豬肝、蛤仔、魚丸、肉片等滿滿的配料,已經超過一個人的食量,只賣60元,反而嚇了一大跳。
圖:用過午餐後,從同一條路北上,到達了喜樹圖書館。
圖:圖書館的對街是整排看似尋常的透天街屋,街屋的後側,卻躲藏了一個喜樹社區,或稱喜樹老街。
圖:喜樹社區有著吉利又討喜的地名,然而,這裡是個已有三百年文化的濱海聚落。既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老社區,可想而知,社區裡一定有純實的紅磚老房屋。
圖:社區裡也有狹窄但是延長如圖畫般的巷弄。
圖:近年來,社區融入了許多文創與藝術,讓老街變幻成活潑有趣的空間。
圖:喜樹表演廳以閒置空間打造而成,沒有華麗的舞台與座椅,但是有一種時間與空間糾結而成的奇幻氛圍。
圖:或許想像是傳統的路邊雜耍,這樣的展演,更能與觀看者近距離親近。
圖:牆壁上的馬賽克磚畫。
圖:走在曾經被人遺忘的老街,有如坐上時光機,進入今年、十年前或是百年前的歷史情懷。
圖:蔡氏宗祠已有180年的歷史,為喜樹社區保留最古老的建築,門上的「濟陽」兩字,即為蔡姓的堂號。。
圖:蔡氏宗祠為規模較小的三合院式建築,磚瓦屋樑皆由福建運來,隨著歷史的沖刷,不復完整,屋頂上甚至長出了雜草。
圖:辛家古井已有150年的歷史,聽說大雨時,井水會到井口高度,可見井內水源豐沛。
圖:老屋保留下來的歐式浮雕。
圖:喜樹社區的每個角落都有一個故事,值得細細觀察與聆聽。
圖:還有借過貓,三百年來,貓子貓孫借過路過,從來不用還。
圖:時間一直走,貓兒不變的在屋頂上跳過一幢又一幢。
圖:尋找有趣的彩繪,紅豆餅是永遠不會消失的過去式和現在進行式。
圖:喜樹社區有很多出入口,靠近海堤的這一邊,有一尾又一尾的胖胖藝術魚。
圖:喜樹老街有一間發現喜樹文創商店,販售各種逼真到不行的魚包包。喜樹社區曾經是個漁村聚落,以鮮魚做為造型,相信具有傳承漁業歷史的意義。
圖:柑仔店已經從老街裡消失,那麼就在牆壁重新出現吧!
圖:在演藝廳旁邊有一間義美香餅舖,這是一間走過一甲子的傳統糕餅舖。
圖:伴手禮是麵粉酥(45元)和鹽糕(3×5元)。麵粉酥像圓形的沙琪瑪,但是口感更為紮實,而且不甜賊;鹽糕鹹中帶甜,配茶一起吃最正點。
圖:離開喜樹社區,從台17線(中華西路)北上,下一個行程是黑橋牌香腸博物館。
圖:黑橋牌香腸是家喻戶曉的老品牌,走過一甲子的歲月,在許多台灣人的眼中,是有著不變人情味的好味道。走進黑橋食品公司,前方是屬於工廠的部份,不開放參觀。
圖:遊客可以到一旁的博物館。香腸博物館創建於2012年,外觀非常新穎,今天前來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台南當地人騎著機車、載著小朋友來到這裡玩耍。
圖:博物館的外觀是現代的,但是走進博物館裡,裡面卻是一個復古世界。
圖:這一切復古的場景,對應黑橋老品牌的形象,讓人聯想到黑橋牌就是一路走來的老朋友。
圖:黑橋牌的故事,一切從台南這個老府城開始。歷史豐富了地方小吃的多元性,就在60年前,黑橋牌發源於台南運河旁的「烏橋」地。
圖:博物館共有三層樓,走上二樓,原來香腸這種很平常的小吃,卻有大大的學問。全世界的香腸種類知多少?香腸的腸衣又有多少種?
圖:香腸的足跡早已環遊世界,台灣的香腸這麼美味,當然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圖:隨著時代的演進,傳統與現代結合而產生了填充機。
圖:文輝的灶腳以一比一的比例打造,重現黑橋創辦人的工作室。小小的工作室,卻有著創辦人對於好品質的執著。
圖:海安路207號是黑橋牌第一間門市,也是黑橋牌的重要記憶。
圖:沙巴里尼是台南歷史悠久的小吃集散地。台灣各地都有滷肉飯,同樣是滷肉,為什麼台南的滷肉就是會讓人看了就瞬間餓肚子?
圖:黑橋品牌大事紀,伴隨著台灣各年代的記憶一起走過來。
圖:返回1樓,既然來到香腸博物館,沒有不品嚐烤香腸的道理。
圖:還買了香腸肉包,45元。香腸肉包裡面除了傳統肉包的內饀,還添加了香腸片,一個肉包,兩種肉香。
圖:走進販售區,來個黑橋香腸全體大集合。
圖:黑橋牌的商品很多,涵蓋肉乾類、肉鬆類、零嘴類。
圖:買了一包馬告山胡椒條子肉乾,150元,因為現場加LINE好友,可以打95折。
圖:今天最後的行程是警察新村彩繪村。從大成路往東行,到達西門路的時候,前方有兩棵如同原子彈爆炸的大樹,樹根緊緊拑住圍牆,那裡就是警察新村。
圖:警察新村為一個老舊眷村,住戶以警察、退休人員及大陳島撤軍為主。警察新村前方有大片停車場,停好車,走進眷村,於是故事從這裡開始。
圖:讓人聯想到馬戲團雜耍的座椅。
圖:警察新村名為彩繪村,其實很多作品都是以彩色磚拼貼而成,好像走進一間手作工作室。
圖:偶爾出現了可愛的動物裝置藝術,彷彿建築物透過這些裝置,與遊客打招呼。
圖:少不了這裡的主角--波麗士大人。
圖:原本警察給人一種嚴肅的感覺,但是在彩色裝置及彩繪的點綴下,讓整個警察新村變得輕鬆又活潑。
圖:這種洞洞隔牆是老宿舍極具代表的建築風格。
圖:獨立滄桑的老房屋。
圖:警察新村呈現旗盤式的格局,巷弄小,但是有一種親近感。
圖:巷弄掛上一整排盆栽,變成一條花市大道。
圖:老房屋對照前方的高樓,形成歷史的落差。
圖:集合住宅樓房給人一種「回到溫暖的小窩」的感覺。
圖:如果漆上亮麗的色彩,又似乎變成歐式渡假別墅。
圖:社區公園有休憩空間,還有小巧的溜滑梯。
圖:停車場這端有很殺很威風的警察彩繪。
圖:警察的故事在這裡持續上演,永遠不停歇。
圖:記憶,停留在這裡,而我們,重新尋找失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