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各鄉鎮趴趴走的行程,今天將進入本島的最後一個鄉鎮「阿里山鄉」。說到阿里山,大家想到的八成九是小火車、森林遊樂區、中國觀光客,或許是吧!但是今天的行程與這些都沒有交集,今天要進入的地方,是比較靠西邊的幾個原住民部落。
圖:台18線,從嘉義市循著台18線(阿里山公路)一路西行,雖然走的就是這一條路,但是有距離很長。二個小時的車程之後,在經過番路鄉,路邊出現紅黑色的原住民鋼雕,阿里山鄉總算到了。
圖:169縣道,當全台受塵霾所苦,阿里山鄉彷彿是超大的天然空氣清淨機,晴空萬里。
圖:右轉169縣道(里佳產業道路),在阿里山的行程,將全程沿著這條道路前進。
圖:阿里山的茶葉非常有名,行程中,永遠不缺線條流暢的茶園景色。
圖:一旁有個優遊巴斯文化園區,屬於要購票的園區,不在今天的計畫之內。後來回程時,園區外的停車場上停了滿滿的遊覽車。
圖:雅吾瑪斯步道,這條產業道路上有那些景點?我事先並未做詳細的查詢與規畫。突然看到路旁有條「雅吾瑪斯步道」,來到阿里山鄉,親近山林與步道,是不可能免除的。
圖:雅吾瑪斯步道是前往曾文溪溪谷附近的古道,以前是交通要道,現在是踏青路線,一開始走,就像是置身於茶園層層綠色浪海之中。
圖:今年的冬天消失了,12月底依然暖陽當道,在這樣子怡人的氣溫下步行,格外感到舒適。
圖:鄒族人於戰事或行獵之後,常將戰績刻於石頭上,此即為早期鄒族人刻下戰績的戰功石。
圖:好啦!我承認我只走了一小段路,因為步道旁,三不五時掛著鮮麗的蜘蛛,猶豫了我繼續前進的步伐。
圖:還有步道旁的那隻豬,一直斜眼瞪著我,讓我繼續再往前走一步的決心,徹底的瓦解。
圖:樂野部落,從這條路南下,抵達的第一個部落是「樂野部落」,在鄒族語是指楓樹成林的地方。
圖:阿里山國小的前身是樂野國小,校園裡除了現代的教室建築外,也有一些文化傳承的設施。
圖:阿里山國小邊牆上的磁磚畫。
圖:與山林融為一體的樂野部落。
圖:在樂野部落短暫的停留後,繼續下行,眼前所見,都是山、林、溪谷與茶園的美麗組合。
圖:達邦部落,經過了一番彎曲轉折的山路,抵達第二個部落「達邦部落」。達邦部落是今天看到的部落中,唯一入口處有牌樓的部落。初見牌樓,悶納著怎麼左右都是威風的獵人呢?
圖:原來美女在柱子的背面。
圖:入口處的鄒族雕像。
圖:初進達邦部落,就喜歡上部落的寧靜與整齊。
圖:這麼悠閒的環境,讓毛小孩都慵懶的睡倒在馬路上。
圖:整個達邦部落不算很大,在這個部落裡,雙腳是 No.1 的交通工具。
圖:從瞭望涼亭旁的馬路往上走,路旁點綴了幾顆石頭。
圖:上方有個「鳥占亭」,相傳有位鄒族勇士Oazmu,勇士死前告知族人,他將化身為鳥,凡出征或狩獵前,先傾聽他的鳴聲來判斷吉凶,此為鄒族鳥占的由來。
圖:鳥占亭是「鳥占亭步道」的起點,以石磚堆疊而成的Z字型階梯,美觀又有趣。
圖:鳥占亭步道只有1公里長,但是全程置身於樹群之中。
圖:一開始有一段像是人、二輪車共用的步道,階梯在中間,算是獨特。
圖:步道的長度不很長,坡度自然不會太陡峭,很快的就走到相對較高的地方。
圖:接著是一連串的木棧步道,走的安全,又能細細觀看旁邊的生態。
圖:休憩的涼亭。
圖:進入下坡路段。
圖:整個步道旁,各種原生樹木混生,輔以路邊常見大大的岩石。
圖:大面積的柳杉林有如練武功的場所。
圖:二十分鐘就能繞行一圈。
圖:走進達邦部落,先看到二二八紀念碑,基本上我不贊成在這裡設置紀念碑,當然也不贊成設置蔣大頭的銅像,或是設置一些編的讓人難以相信的原住民殺日本警察的英雄人物像。
圖:達邦國小的操場,似乎晚上將有活動,有人忙著整理場地。
圖:達邦國小校門前的兩顆圓石,代表了鄒族的一個圓石掉進 kuba 的傳說。
圖:達邦部落的圖書館。
圖:山壁上的大壁畫。
圖:波麗士大人的辦公場所。
圖:昔日的日警官舍,日本人走了,典雅小屋留了下來。
圖:在部落裡,有一個地方文化館,名稱也很特別,叫做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
圖:一進入自然與文化中心,就看到一個好大好大的腳印。相傳洪水為禍,大地成海,鄒族人逃到玉山。洪水退後,天神哈莫用雙足踩出特富野、石棹等地,鄒族人隨之定居。
圖:鄒族的傳統服飾,在帽子前緣加上華麗的貝殼裝飾,象徵勇士的崇高社會地位。
圖:鄒族女子多以棉料、絲、緞稠製成藍、黑、紅、白服飾。
圖:各種器皿與工具的展示。
圖:鄒族的工藝品特展。
圖:在達邦部落裡,不用擔心飲食的問題,這裡有一間大型的原民風味餐餐廳。
圖:也有一些個人經營的小餐廳。
圖:在部落裡走走看看,有的房子以枯木當簷柱,實用又有藝術性。
圖:偶爾能看到鮮亮的繪圖。
圖:Kuba是鄒族特有的建築,以圓木為柱,茅草為頂,大門朝向太陽升起的東方。Kuba是鄒族戰祭的場所,有其神聖的地位,一般遊客不能隨便進入。
圖:Kuba 外圍的座位區。
圖:在鄒族的每個家族都有祭屋,供奉著帶給族人富饒生活的小米神,同樣的,外來的遊客別隨便亂闖。
圖:部落裡的喵星人。
圖:在部落市集裡,賣著一些農產品,另外也有供餐,今天的午餐就選在這裡。
圖:竹筒飯60元、烤豬肉100元。烤豬肉看起來很肥,但吃起來一點也不油膩;竹筒飯也很好吃,我一直以為原住民的竹筒飯使用回收的竹筒,在這裡,竹筒都是上桌後才用手扒開,保證第一手,難怪飯裡飄出淡淡的竹香。
圖:這裡的愛玉都是當地種植,真材實料,一杯30元,口感滑嫩中帶點紮實,不像市面上的愛玉很多都是用粉做的。
圖:在達邦部落飽食後,重新上路,路邊的彩繪與水管,似乎暗藏什麼端倪。
圖:里佳部落,從這條路一路深入,即將進入今天在阿里山鄉的最後一個行程「里佳部落」。在里佳部落的入口處,有一塊「貢禮之石」,這是族人在通往部落的道路上,選擇一塊大石塊,放置一些食物在上方,做為供奉神社的地方。
圖:接著在道路旁,有個明顯的指示牌,是通往「風流洞」和「鬼屋」的步道。
圖:步道旁的一桌三椅本來是「分享火塘」,代表鄒族人是樂於分享的民族。相傳300年前,有位年輕獵人獵得山豬,躲在此烤肉獨享,被長老發現後,帶到男子聚會所痛打一頓,從此這裡改稱「不分享石」。
圖:風流洞並非完整的山洞,而是上方有一塊超大岩石。相傳男子有意娶妻時,男女會到隱密的風流洞約會,所以風流洞是見證鄒族特有婚俗的見證人,並不是一般我們以為的風流。
圖:風流洞以幾塊碎石頂住巨石,看起來險象環生。
圖:風流洞旁邊有個密谷瀑布,只能從觀賞台上觀賞,不能走過去。
圖:再來是鬼屋。在鄒族用詞中,神、鬼是同一個字,鬼屋為一塊又高又大的巨石,下方有山洞,相傳法術最高的神靈都住在這裡。
圖:如果一直往下走,有條環村親水步道。
圖:進入里佳部落,看到的第一個建築物是衛生所。
圖:里佳部落也被稱為「藍色部落」,淡藍色的烏奇哈溪蜿蜒在阿里山鄉間,流穿過里佳,因此而有了藍色部落的稱號。
圖:里佳部落裡的里佳資訊站。
圖:里佳資訊站裡展示著鄒族的用品、藝品與特產。
圖:非常精美的皮雕。
圖:在部落裡慢慢散步。
圖:部落裡的彩繪路燈。
圖:住家前方種的花。
圖:部落裡的百藝工坊。
圖:路旁的仙人掌。
圖:里佳部落是阿里山鄉最偏遠的原住民部落,反而環境純淨少污染,走在部落裡,或是找個地方坐下來,很容易讓人放空。
圖:每個人家都種樹種花,光是這一點,就讓人感到很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