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SONY在象鼻部落拍的廣告很美,我就一直很想找個時間前往這個地方。這麼多年後,為什麼我還沒去呢?我想是非去不可以了。
圖:直覺上,象鼻部落應該位於深山中的深山。從140縣道沿著大安溪往東行,左轉中47鄉道,這條山路平易好走,沒有想像中的困難。進入泰安鄉後,前方的山頭籠蓋著片片迷霧,似乎在掩蓋一片世外的美景。
圖:依照道路的指標,又或是依照大象的指引,轉往象鼻國小的方向。
圖:在穿過象鼻大橋之後,象鼻部落即在前方。象鼻部落的面積並不大,很顯然這是一個傍著大安溪而建的部落。
圖:象鼻部落舊名「麥布安」,是泰雅語「小盆地」的意思。從前此處是泰雅族人采吉和打獵的出發點,從遠處看猶如一隻面向大安溪的大象,象鼻直入大安溪,因此日治時期以象命名。
圖:進入象鼻部落,看到的第一個建築物是象鼻國小,學校只有低矮的圍牆,牆上有大象圖騰,頗為有趣。
圖:象鼻國小的教室低矮簡單,並設有一座瞭望台。
圖:校園入口的泰雅族圖像。
圖:馬路上的泰雅族圖紋。
圖:象鼻部落的住戶不多,車輛更是稀少。走在部落裡,安靜的讓人舒服。
圖:喵星人不乖,被罰面壁思過。
圖:汪星人不乖,被趕出屋外到大馬路睡覺。
圖:由於部落的地形受到阻隔,有效的減少外來的影響,使得象鼻部落曾是泰雅紋面老者最多的部落之一。隨者老者凋零,現在已不見實際紋面之族人。
圖:象鼻部落的房屋皆低矮,而且並不擁擠,形成一個與大自然融合的部落。
圖:從觀光角度而言,象鼻吊橋與象鼻古道是重要的資源。
圖:部落裡有清楚的吊橋指標,前進的路線也很明確。
圖:或許到了楓紅的季節,步道旁搖曳著點點鮮紅。
圖:步道旁崢嶸的崖壁。
圖:象鼻吊橋橫亙在大安溪上,由於溪面遼闊,即使吊橋全長約300公尺,依然顯的秀麗。
圖:象鼻吊橋搖搖晃晃,此時天空飄下點點小雨,更加顯得如詩一般的美。
圖:在象鼻吊橋可以眺望大安溪風光,前方的部落亦盡收眼底。
圖:象鼻吊橋也是象鼻古道的起點,由於象鼻古道尚待整修,目前能行走的象鼻古道,只有短短的一小段。
圖:古道兩旁長滿了青竹,雖然稱不上蕭瑟,仍多多少少帶一點江湖味。
圖:大樹幹阻擋在中,想通過步道,非得施展一點輕功或是軟骨功。
圖:接二連三的竹林陣。
圖:走在象鼻古道,看不到大象的蹤跡,但是卻有許多樹木偽裝成象鼻的模樣,橫伸在步道之上。
圖:好處之一是步道全程清涼,走的舒服,但是偶有黑蚊的困擾。
圖:不用20分鐘的時間,這段步道接到中象道路。
圖:從馬路往左走,可以看到千兩山步道的起點。由於目前象鼻古道只開放一小段,一般登山者,會接往千兩山步道續行。
圖:千兩山步道有明顯的陡度,所以難度提高。
圖:一開始依然是成千的竹子組合而成的風景。
圖:千兩山步道幾乎沒有人工舖設的石階或木棧,所以是很原始的步道。
圖:又見一根根的枯樹躺成步道上。
圖:這可是恐龍的腳?
圖:日治時期曾在此建造派出所,現在只剩遺跡。
圖:後來林務局將派出所改成觀護所。
圖:觀護所旁邊的殘壁。
圖:從觀護所繼續往上走,一開始還能看到步道路線,但是坡度更為加大。
圖:步道的落葉一層又一層。
圖:不像一般的登山步道,常有專人或熱心山友維護,千兩山步道久久才有人來整理、除草,所以顯的荒涼。
圖:之後的步道,除了偶爾看到登山隊綁的布條,完全沒有人工設施。
圖:步道非常的原始,可以說是由前人踩出來的步道,行進路線並不十分明確,但尚能辨識。
圖:不經意的轉頭,被假冒成黑傘節的樹枝嚇一跳。
圖:樹根生長成神祕的圖騰。
圖:千兩山步道並非大眾化的步道,的確有難度,如果沒有人帶隊的話,真的不建議一般人自己來走。
圖:我只走了一小段,發覺矛頭不對。由下往上爬,尚能判斷步道路線;由上往下折返時,前進路線很容易搞錯,而偏離步道,迷失其中。因此我放棄了後面的路程,安全才是王道。
圖:折返時,因為坡度太大,即使小心翼翼,仍被跘了一下,手腳出現好多傷痕。
圖:真的,像這種真真實實的「古道」,沒人帶路的話,千萬別隨便開玩笑。
圖:走回部落,開始下雨,看到一間原民風馬告香腸,飄來陣陣香腸的香味。
圖:離開部落前,讓我先品嚐烤的香Q的豬皮(50元)以及帶有檸檬香的香腸(40元),今天的行程雖然未如預期,但是美味仍舊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