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在楊梅的隔壁,我一直很想去龍潭的三坑百年老街,因此結束了楊梅的行程後,下一站安排的地點是龍潭。從113縣道進入龍潭後,經過了知名的敬字亭和龍潭湖,對這些地方並不陌生。繼續南下,接下來,將是我不曾到過的區域。
圖:桃園客家文化館,從113縣道(中正路三林段)南下,抵達了桃園客家文化館。以前,我一直以為桃園客家文化館大概就是一個房屋,頂多二層樓。今天第一次見識,才知道桃園客家文化館滿大的,而且不是隨便應付的性質,連同旁邊的戶外區域,形成一整個客家文化園區。
圖:客家花布很有名,這兒的郵差寶寶背著花布包包,如此有客家特色的大公仔,只有在客家區域才看的到。另外在郵政寶寶後面的裝置藝術,介紹歷來知名的客家賢達人士。
圖:階梯以馬賽克磚拼貼出立體桐花圖案,讓平凡的通行階梯都變的格外有趣。
圖:地板上有大幅的3D立體彩繪,三不五時就看到有人跑到上面,擺出各種滑稽或古怪的姿勢。於是小朋友模仿超人或怪獸、老媽媽裝出16歲少女的俏皮動作、大男人扮成小狗小貓,都一點也不奇怪。
圖:來到客家文化館,應該從室內的展覽開始看起,各個館有不同的功能及展示主題。
圖:戶外蓋了長長的一條許願卡,大家的願望都是「希望世界和平」、「學業進步」。我才不相信,明明心裡想的就是「中威力彩」、「LOL過關斬將大勝利」。
圖:館內有當地傑出藝術家吳長鵬的雕像,另外有不定期的藝術聯展。
圖:在紀念品商店,賣著各種客家特色的拌手禮。
圖:館外有很多大型客家公仔,透過不同的公仔,可以進一步認識客家人傳統的服飾和生活。客家髻鬃有兩股和三股之分,兩股為未婚婦女或少女髮型,三股為已婚婦女髮型,將頭髮分成前、中、後三束,各用紅絲帶紮緊,再將三束一起紮捲成15公分的髮結。
圖:請坐奉茶,早期客家人多居住丘陵地,茶葉成了重要產業。
圖:展館外是一座戶外公園,植栽、走道、裝置品都經過巧妙設計。
圖:樹木橫躺,再往上長出茂盛的綠葉,一如臥佛般的瀟灑自再。
圖:園區裡有一個平靜的水池,池邊掉落朵朵超大桐花。
圖:客家人稱烏鶖為「阿啾箭」,在客家庄的農忙時,阿啾箭常站在牛背上嚌嚌啾啾,因此和客家產生不可分的連結。
圖:客家人特別重視伯公,於是園區裡設置了伯公文化祈福區域,祈福祈安祈豐收。
圖:舒舒服服的繞行了園區一圈。
圖:三坑老街,三坑老街離桃園客家文化館不太遠,從中正路三坑段轉往永福路,即為三坑老街的入口。入口處有一土地公廟,名為「集福祠」。
圖:廟前的馬路上設置了鋼構入口大門,半遮掩住了「為民生厚碑」,但多數人都稱之為「為民厚生碑」。
圖:從永福路進入,即為三坑老街。三坑是客家話「三條小溪」的意思,這三條小溪是大漢溪的支流,清朝時因舟運便利,形成聚落,因此三坑老街有「龍潭第一街」的稱號。
圖:馬路邊有免費的停車場,多數遊客停好了車,步行走向老街。
圖:餐廳停車場外開滿了百合花,還滿壯觀。
圖:三坑老街僅存的範圍並不長,但並未經過明顯的改建,讓老街保存了懷舊的氣息,但隱約又可以感受到昔日的繁華。
圖:水渠是昔日婦女洗衣服的地方,刻著「黑白洗」的文字。今日水渠及石板仍在,但這裡成了小朋友黑白洗、黑白玩水的地方。
圖:抬頭看,才發現遊客中心的屋脊有隻華麗的獅子頭。
圖:今日的三坑老街依舊維持商店形式,這裡賣的多半是當地農產品、客家風味小吃,沒有受太多外在商業模式的影響。
圖:永福宮座落於街底,廟宇創建於乾隆56年(1791),供奉三官大帝與三山國王,是三坑子最早的廟宇。
圖:永福宮並未改建的特別宏偉,仍是傳統廟宇的外觀。
圖:比較特別的是門神,貌似男侍,姿態有點----嬌。
圖:不像其他地方的老街,多半包圍在繁華的街屋中,讓懷舊風打個三折、四折。三坑老街的周圍則依舊是青翠的農田,讓整體的氣氛維持了一種恬靜的感覺。
圖:老屋「青錢第」座落於農田邊緣,倚著小山丘,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依舊保存著傳統三合院的樣式。
圖:往後走的小山丘,有一條三坑鐵馬道,環山繞行一圈,可以回到三坑老街。
圖:來到三坑老街,該吃點什麼呢?當然是選擇這裡才有的特別小吃。其中「阿秋姨牛汶水」最有名,牛汶水又稱「熝湯(米齊)」,是客家麻糬的一種。
圖:牛汶水,35元。吃法是拌進薑汁黑糖、花生和芝麻,外觀像水牛泡在水裡的模樣而得名。通常聰明的人會將黑糖一起喝光,決不浪費美食。
圖:另一攤阿香菜包也很有名,來客家區域就是應該品嚐一顆客家菜包,30元。
圖:一般客家菜包內饀為蘿蔔乾絲,有的人不喜歡那種味道。阿香菜包的內饀則以新鮮蘿蔔絲為底,沒有腥味,口味更加的大眾化。
圖:太平紅橋,下一站是太平紅橋,跟著Google Map的指引,竟然給了我一條步行路線,從中正路三坑段的巷子進去,結果是一條階梯路。
圖:機車暫時停在一邊,步行下去,終於看到了我一直很想目睹的「太平紅橋」。
圖:太平紅橋建於大正12年(1923),因為橋身以紅磚砌成,故稱為「紅橋」。紅橋共設有五個橋拱,造型簡單但具藝術感,至目前仍保存完整。
圖:紅橋昔日是太平村民對外的主要聯絡道路,由於橋身穩固,今日依然能通行其上。
圖:橋下的打鐵坑溪溪水乾淨,河深極淺,所以是夏日戲水的親水公園。而河畔的道路規畫有自行車道,前方大樹下並停有汽車,可見應該有直接的道路可以抵達。
圖:河邊的白鷺鷥藝術裝置,純粹做造型用,並無照明或太陽能板的功能。
圖:從原路回去,被路邊的石碑嚇了一跳,以為是個墓碑。結果上頭刻著「太平橋」字樣,下方則是捐款人的姓名及金額。在上去的時候,碰到一對騎自行車的情侶,他們也是誤從巷道「騎」進來。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被步行路線騙了,讓我稍微感到欣慰。
圖:葉發苞怪屋,我一直好奇龍潭怪怪屋現在的模樣變怎麼?這麼多年了,應該蓋好了吧!特地轉往市區一瞧,結果葉山屋還是呈現「興建中」的狀態,而且外面掛滿了招牌。聽說屋主刻意不蓋完,因為這個建築視為葉家的風水樓,這樣葉家的運勢才會長長久久。
圖:龍潭運動公園,從台3線北上,準備結束今天的龍潭行程。經過龍潭運動公園,裡面正在辦活動,好多父母帶著小孩,於是好奇的走了進去。
圖:對小朋友的遊戲沒啥興趣,主要是看到公園裡陳列了許多報廢武器,昔日是遙不可及的保國戰車,今日卻和尋常老百姓靠的這麼近。
圖:還有飛機和飛彈,對準的地方是…,千萬別是自己人。
圖:最後更有直昇機,拍照的時候,請記得單腳站立、身體傾斜30度、一手插腰、一手敬禮,只要擺出這個姿勢照相,做什麼壞事都會被判定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