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台灣正式將「歷史建物」加入文資法當中,主管機關文建會為了喚起民眾對全國歷史建物的重視,於2001年舉辦全國性「歷史建物百景徵選活動」,經由全國民眾票選後產生百大景點。自2006.6.3至2008.6.20已正式或非正式參訪25個。 

《排名1》玫瑰聖母堂,位於高雄市五福三路,路過日期:2007.3.10。

1859年5月18日天主教道明會的郭德剛神父及洪保祿神父抵達打狗港,並於前金海岸購地興建草屋進行宣教。1860年改建為土埆造屋,定名聖母堂。1863年再次改建及舉行獻堂式,並命名「玫瑰聖母堂」。1931年玫瑰聖母堂重建完成,成為現貌,基本空間承襲西方傳統巴西利卡的型態,教堂仿哥德風格,最明顯的特徵為高聳的尖塔、小尖帽、兩側扶壁柱及玫瑰窗。

 

 

《排名2》新化老街,位於台南縣新化鎮中山路和中正路,參訪日期:2008.4.4。

 

新化老街原為三角路口,又名「三角湧仔」。1920年日人開始實施「市區改正」,將原本不及6公尺的中正路拓寬為12公尺,且鼓勵當地居民拆舊屋蓋洋樓,中正路的林家率先響應改建,新穎的建築物立即吸引左鄰右舍的目光,因此西側居民紛紛加入拆屋重建的行列。東側街屋直至1937年,日本政府藉拓寬馬路興建排水溝,拆除東側矮房,再由農會提供2000日圓無息貸款重建,成為2層樓現代主義街屋。


 

 

《排名4》原新化街役場,位於台南縣新化鎮中正路,參訪日期:2008.4.4。

新化街役場為日治時代的「公所」,建於1934年,建築物屬於現代折衷主義風格,屋身表面皆以新石子搭配窯燒十三溝縫面磚。國民政府遷台後變成新化鎮公所,直到1996年鎮公所新大樓竣工,街役場在鎮公所遷移後荒廢。2000年為了興建地下3層的停車場,實施遷屋工程,將街役場遷移至青果市場的廣場,至2002年停車場完工後,再將街役場移回原地。目前街役場館內闢為異國料理餐廳。


 

 

《排名5》八卦山大佛,位於彰化縣彰化市卦山路,參訪日期:2006.9.8。

1956年當時彰化縣長陳錫卿先生倡建八卦山大佛,由地方仕紳世溪松等人成立委員會,選擇日治時期「北白川宮紀念碑」舊址興建,至1961年終於竣工。大佛為佛祖釋迦牟尼的塑像,全身以鋼筋混凝土打造,外表為黝黑色,高度達7丈2尺,曾是遠東地區第一大佛像。佛像內部共分6個樓層,底層為佛堂,2至6層規畫為介紹佛陀一生的事蹟。


 

 

《排名6》淡水紅樓,位於台北縣淡水鎮三民街,參訪日期:2008.5.24。

淡水紅樓完工於1899年,是以紅磚與唭哩岸石砌造的兩層洋樓,因仿英國領事館的建築風格,自建造後即為淡水名景。紅樓起造人是當時開設貿易洋行發跡的船商李貽和,後因李氏經營的兩艘貨船發生意外,迫於經濟因素,1913轉售給清末秀才洪以南。2000年紅樓所有者出資整修再利用,紅樓蛻變為複合式餐廳與藝文館。


 

 

《排名7》鹽水八角樓,位於台南縣鹽水鎮中山路,參訪日期:2008.4.5。

鹽水八角樓建於1874年,為葉開鴻及其子聘請唐山匠師建造而成,原本為佔地三百坪的三進大厝,在日治時代第一、二進大厝被拆除,僅存的八角樓即為第三進。八角樓屋頂呈八角形之歇山式,整體以福州杉木建造,1、2樓以12支大木杉貫穿支撐,不著釘柳。1895年10月日本士兵進入鹽水港一帶,就是以八角樓作為親王下榻的場所。


 

 

《排名8》西螺大橋,位於雲林縣西螺鎮145線,參訪日期:2007.9.25。

西螺大橋橫跨台灣第1大溪流濁水溪,自1937年10月開始興築橋墩,經灌漿後抽砂,反覆施工才完成深約2層樓的基椿,後來受到二戰日本戰情惡化,橋樑材料轉運海南島而停頓,直至戰後,工程僅完成32座橋墩。1951年台灣獲得美援支助,西螺大橋得以復工,1953年正式竣工通車,全長1939公尺,當時號稱遠東第一大橋。目前西螺大橋已轉型為觀光行人步道。


 

 

《排名10》高雄火車站,位於高雄市建國二路旁,參訪日期:2007.2.16。

日治時代為了配合高雄市區改正暨東移,於1941年完成「高雄驛」的興建,整體建築為「帝冠式」風格,以鋼構造屋架仿四角攢尖式斜屋頂,入口正面做日本傳統「破風」造型,其他細部如柱頭、門窗、線腳等係擷取東西方裝飾元素加以創新。為了配合高雄市三鐵共構的交通建設計畫,高雄火車站暫時卸下送迎往來的重任,由建國三路旁遷移到建國二路旁,現階段暫改為「高雄願景館」。


 

 

《排名11》仁德保安車站,位於台南縣仁德鄉文賢路一段,參訪日期:2008.4.4。

保安車站原名「車路墘」,係1900年縱貫鐵路南部線初代車站之一,原位於南方1.5公里處,1914年為配合車路墘糖製所而遷移現址。保安車站為一座古樸的木造日式入母屋造建築,其屋架及外壁體之主要木材皆來自阿里山檜木。保安車站於1962年才改為現名,後來因為「永保安康」車票而爆紅,目前站內仍保有漆著白漆的候車長椅,及售票口前的區隔欄杆。


 

 

《排名15》高雄港站,位於高雄市鼓山一路,參訪日期:2007.12.15。

高雄港站建於1908年,最初叫做「打狗停車場」,後稱「高雄驛」,是當時縱貫鐵路的終點。1941年因第三代高雄車站新建完成,舊址改稱「高雄港站」。高雄港站之屋頂為四坡水式,為等級最高之屋頂,但二次大戰時,車站屋頂遭美軍炸毀,經修護後已有改變。


 

 

《排名17》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位於高雄市中正四路,參訪日期:2007.6.19。

現高雄市歷史博物館於1939興建完成,最初為「高雄市役所」,政府遷台後改為「高雄市政府」,至1992年市府遷到四維路新大樓,舊市府一度荒廢,1998年始被規畫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為日本「興亞帝冠式」建築,在現代建築上疊加日本神社式屋頂,外觀為淺綠色系之「國防色」,主要為了防止盟軍的轟炸。


 

 

《排名22》橋頭火車站,位於高雄縣橋頭鄉站前街,參訪日期:2008.3.9。

橋頭火車站最初設於1901年,當時稱為「橋仔頭乘降場」,1920年更名「橋仔頭驛」,1935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建築,至1955年始改稱「橋頭車站」。橋頭車站建築主體是四方形,外觀上充滿現代折衷主義風格,造型簡潔,外牆裝飾幾何式線條,加上圓形柱及方形窗,此外,侯車亭的樑柱結構和火車鐵軌相同,別具特色。


 

 

《排名23》後壁菁寮聖十字架教堂,位於台南縣後壁鄉菁竂國小斜對面,參訪日期:2008.4.5。

菁寮聖十字架教堂建於1960年,為一座帶有德國傳統教堂與城堡氣氛的教堂,設計人為德國哥特佛萊德.波姆,此為國際級建築設計師波姆的第一件國外作品。聖十字教堂從外觀看,造型獨特,「包覆鋁皮的銀色陡峭角錐尖頂」與四周樸素街屋形成強烈對比,因此成為墨林地區的重要地標性建築。


 

 

《排名25》岡山舊水塔,位於高雄縣岡山鎮岡山淨水場,眺望日期:2008.1.19。

岡山淨水場建於1925年,岡山舊水塔則建於1937年,高約30公尺,為鋼筋混凝土構造水塔,原為供給岡山市街一帶用戶的重要配水設備,近年因阿公店水庫水量不足及水質惡化等因素而停用,目前除附屬之鐵管扶梯鏽蝕脫落之外,其構造主體仍相當堅固、完整,並成為岡山鎮最具代表性的地標構造物。


 

 

《排名26》新社白冷圳倒虹吸管,位於台中縣新社鄉中95-1線,參訪日期:2007.11.20。

1927年日人於新社大南庄設置蔗苗養成所,為引進大甲溪水源進行灌溉,遂於1928年進行白冷圳倒虹吸管工程,至1932年完工,全線導水路長16.5公里,全部設置山腰峻坡處,其中以2號倒虹吸管最具價值,高程81公尺。白冷圳倒虹吸管係利用水深度不同,同一水面承受壓力不同而促使水流動,因此正確應稱為「倒虹形連通管」。


 

 

《排名32》舊山線大甲溪鐵橋,位於台中縣豐原市后豐鐵馬道,參訪日期:2007.4.6。

縱貫鐵路舊山線係指日治時期1908年興建完工的單軌鐵道,大甲溪鐵橋即為舊山線的一部份,位於豐原市腳潭路沿著水圳往進水口處。大甲溪鐵橋為大跨距的花樑鐵橋,每2個橋墩上架設一組鋼製衍架(俗稱花樑),下部結構為混凝土砌塊石沈箱,橋座則由磚角石構成。


 

 

《排名37》台南神學院禮拜堂,位於台南市東門路一段,參訪日期:2008.6.20。

台南神學院於1876年由巴克禮牧師創建,1952年得到美國金陵基金會的補助,擴建了禮拜堂,1957年舉行獻堂啟用。台南神學院禮拜堂為座東朝西,共有3個出入口,空間形式接近巴西里卡造型的基督教堂基本空間,外觀幾乎全部使用洗石子,牆面為灰色,線腳則為暗綠。


 

 

《排名51》平溪鄉台陽俱樂部,位於台北縣平溪鄉菁桐街,參訪日期:2008.2.23。

台陽公司曾是台灣礦業界之翹楚,1918年由顏雲年與日人合資成立「台北碳礦株式會社」,1920年改組為「台陽礦業株式會社」。台陽俱樂部係台陽公司1940年興建,作為職員休閒育樂及公司招待貴賓、官員與會議之所,佔地二百餘坪,建材取自台灣上等檜木,依日本和式建築設計,內部空間充滿了簡潔與寧靜。


 

 

《排名62》大溪鎮和平路老街,位於桃園縣大溪鎮和平路,參訪日期:2006.6.3。

大溪的和平老街依發展順序分為「新街」、「下街」、「草店尾街」,其中以「下街」為最,1810年便已有人在此開設店屋。1912年日人公布市區改正計畫,將和平路拓寬,於是產生牌樓立面與騎樓空間,和平路的店屋立面精彩度與完整性,全台難出其右,目前和平街仍維持商業區的形態,並以大溪的重要產業「木器業」分佈最多。


 

 

《排名72》東河鄉東河舊橋,位於台東縣東河鄉富東公路,參訪日期:2008.4.20。

東河舊橋跨越於馬武窟溪上,為東部河岸公路少數日治時期留下的橋樑之一,原設計為3支吊橋,在1926年由日本技師吉田設計監造,現在橋樑分為南北兩段,北段河岸由堅硬的岩石組成,故已改成拱橋,而南段河岸是較為軟弱的堆積層,採用支撐系統,橋面歷經多次整修,已改造成今日的混凝土橋,原有吊橋僅剩中間一座支架孤立於河中大石上。


 

 

《排名75》老大公廟,位於基隆市樂一路,參訪日期:2008.5.17。

基隆早年環境險惡,泉漳移民客死異鄉或因械鬥慘烈死亡者,不在少數,清朝時期即建立老大公墓,日治時期遷到現址改稱「老大公廟」,國民政府遷台後又重修2次,成為現貌。自1855年起,基隆地區之居民每年以11個姓氏輪值方式,透過祭祀,於每年農曆7月舉行中元普渡,至今成為基隆地區重要的民俗活動。


 

 

《排名77》平溪菁桐坑車站,位於台北縣平溪鄉菁桐街,參訪日期:2008.2.23。

平溪線鐵路於1918年開始施工,至1921年完工啟用,係台陽公司為運送煤礦之需要而興築,其中菁桐坑車站設於1922年,初期僅供煤礦運輸,日治時期結束後才兼營客運,1962年更名菁桐。菁桐車站建築為地上一層日式木構造,站內至今仍保留木製長椅、舊式剪票口、集票櫃、木製柵門,另有一具閉塞電話,只能通話於平溪站與菁桐站之間,相當珍貴。


 

 

《排名78》平溪菁桐選洗煤場,位於台北縣平溪鄉菁桐街,眺望日期:2008.2.23。

菁桐洗煤場建於1931年,建築物配合地形,依山而建,區位之選擇完全取決於運輸與地勢之便,其特殊的高腳式建築結構形式及作業空間,正是早期煤礦生產過程的歷史記物。


 

 

《排名80》港西街海港及陽明海運大樓,位於基隆市港西街,參訪日期:2008.5.17。

港西街海港大樓與陽明大樓均位於基隆火車站左前方,海港大樓為日治時期的基隆港合同廳舍,建於1934年,由鈴置良一所設計,意在表達明快、輕薄的現代感。陽明海運大樓早年是大阪商船會社基隆支店及海郵船會社共有,1917年興建,該建築是1棟3層樓的加強磚造建築。


 

 

《排名100》斗南車站,位於雲林縣斗南鎮南昌路,參訪日期:2007.9.15。

斗南車站原建於1903年,當時為木造站房,1945年改建為日式磚造站房,成為日人在台灣所建的最後一個火車站。斗南車站之主體為一雙層四坡水斜屋頂建築,格局為長方形,站體基座為大石塊相疊二層為基石,牆身為磚造,柱與屋簷承接處有類似斗拱作用的雲形木構件,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由於當時物資缺乏,但建築仍風貌簡樸玲瓏有致。


 

延伸閱讀:台灣歷史建物百景(4之2)

延伸閱讀:台灣歷史建物百景(4之3)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歷史建物百景
    全站熱搜

    大新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