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於2001年舉辦的全國性「歷史性建物百景徵選活動」,經由全國民眾票選後產生百大景點。自2010.5.15至2014.11.1已正式或非正式參訪第51-75個。

《排名3》南投縣集集火車站,位於南投縣集集鎮民生路75號,參訪日期:2011.9.17。

1919(大正8)年為興建日月潭的「門牌潭發電所」運送所需材料,乃興建二水至水里車埕之集集支線。集集車站位於集集支線的中心點,進而成為交通門戶與農產集散中心。集集車站初期以木板構築,1933(昭和8)年折除改建,改採檜木建材,黑瓦屋頂,簷下「Y」字型木柱,入口處破風式屋頂。1986年台鐵因集集支線停駛有意拆除集集車站,在地方人士努力下得以保留。1999年921大地震造成車站傾斜位移達60公分,2002年修復完成,懷舊風采依舊,現已成為集集觀光的重要景點。

3、2011.9.17南投縣集集火車站

 

《排名9》金門縣金門風獅爺,散居金門各地,約82尊,大多位於東半島。參訪日期:2011.3.26。

一般認為明末清初時,由於金門風沙走石的環境災害,島民乃創風獅爺做為守護神。風獅爺形象上融合風神箕星的法力、風獸飛廉的靈異、百獸之王獅子的威猛等進而演變而成,可說神獸合一。風獅爺具有擋風、鎮邪、止煞等象徵功能,造型尊尊不同,並以臉部表情最豐富,有露齒微笑、有猙獰作態、有忸怩滑稽。姿態上則區分立姿與蹲踞兩種。風獅爺的出現,可以說是人與環境的共生關係,也呈現鄉民社會敬天地、畏鬼神的意識結構。

9、2011.3.26金門縣金門風獅爺

 

《排名16》高雄縣旗山舊火車站,位於高雄市旗山區中山路1號,參訪日期:2010.11.1

日治初期,為了運送甘蔗原料及白糖成品,修築「旗尾線」鐵路直通九曲堂接縱貫鐵路,1911年建立旗山車站,作為旗尾線的總站。旗山火車站是台灣僅見的仿維多利亞歌德式建築,紅磚砌牆腳,室內為竹編牆體塗上白灰泥,室外牆體釘雨淋板。左側站房是一座八角錐頂的候車室,形似教堂尖塔,和右側站房的三角形山頭相呼應。1978年旗尾線停駛,旗山車站逐漸荒廢,蟲蟻啃蝕嚴重。因旗山車站是旗山老街的精神指標,在地方人士的努力下,1999年修復完成,重新運作,現已轉型為遊客中心及展示館。

16、2010.11.1高雄縣旗山舊火車站

 

《排名19》台南縣山上鄉水源地相關設施,位於台南市山上區山上里16號,路過日期:2010.5.15

日治之初,為了改善台南衛生問題,由台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設計台南水道,並於山仔頂規劃每日淨水供水量達45萬立方公尺的水道建設。台南水道的主要設計包括取水口、取水口唧筒室、沈澱池、送水唧筒井、淨水池及附屬工程。而建築方面,則分別以蒸氣渦輪發電機室與水道快濾式淨水操作室為主要建築。台南水道在烏山頭水庫及曾文水庫陸續完工後卸下給水重責,目前位於西南方高處淨水池的水路兩旁,林木參天,仍是享受森林浴的休閒登山好去處。

19、2010.5.15台南縣山上鄉水源地相關設施

 

《排名20》高雄縣大樹鄉三和瓦廠,位於高雄市大樹區竹寮路109號,路過日期:2010.11.4

高雄大樹曾是台灣主要瓦窯集中地之一,從極盛的六十餘個窯,到今天只剩三和瓦窯廠的三座。三和瓦窯是台灣南部很少見的紅瓦窯,窯型為略呈長方形的底座,往上圓壟如龜背,進出土坏及磚瓦成品的窯口,在於燒製的過程中,兼作送入柴草及稻殼助燃的灶口,為「包仔窯」或「龜仔窯」。園區內現使用半機械半人工煉土、切磚,由控火師負責火侯,一年出窯三至四次,成品分為紅瓦、壁磚、地磚、清水磚及花窗。

20、2010.11.4高雄縣大樹鄉三和瓦廠

 

排名21》高雄縣旗山鎮聖若瑟教堂,位於高雄市旗山區德義街6號,參訪日期:2010.11.1

旗山聖若瑟天主堂於1959年落成,屬於仿哥德式樣式,外型部分像屏東萬金聖母聖殿。聖若瑟教堂為戴剛德神父請義大利人設計繪圖,正立面是高聳山頭,屋頂上方為耶穌立像,牆上龕有聖人像,左為西班牙聖道明,右為義大利聖方濟。教堂兩側是重複的尖拱高窗,壁面建材均為洗石子,而入門處上方之圖案經過解讀,原來是「救世主」三個字,足見戴剛德神父花費許多心思在聖若瑟教堂。

21、2010.11.1高雄縣旗山鎮聖若瑟教堂

 

《排名24》高雄縣旗山鎮中山路老街,位於高雄市旗山區中山路,參訪日期:2010.11.1

旗山老街起源於日治時期「市區改正計畫」,當地富紳吳萬順家族率先建造仿巴洛克式街屋,其他仕紳及居民相繼跟進,巴洛克街屋約達三十戶,立面之柱子、門窗、窗台樣式及山牆皆裝飾圖案,如盾牌、彩帶、動物、勳章、家徽或羅馬文字,相當豐富。旗山老街有全台少見的「石拱圈亭仔腳」,材料取自附近山區的砂岩,建造完成後,外牆打鑿成粗糙面,石材不作粉刷或裝飾。現今旗山老街之觀光推展發達,繼續延伸歷史的風光。

24、2010.11.1高雄縣旗山鎮中山路老街

 

《排名28》台中縣后里舊山線后里圳磚橋,位於台中市后里區泰安車站附近,從永興路上坡轉彎處旁小路進去,八號隧道旁,參訪日期:2011.9.29

1907(明治27)年日人將有關公共利害的埤圳業權收歸政府,1909(明治42)年更開發后里圳,引大安溪水灌溉后里台地。縱貫鐵路舊山線一出八號隧道,即通過后里圳水道,由於人無法通行,乃於隧道口左方崗哨後方,以紅磚砌成小橋,長約3公尺,供哨兵通行。由於圳磚橋不長,未設橋墩,欄杆部分以紅磚疊砌鏤空,明暗光影搭配潺潺流水、兩側林木,古樸美景就此而生。現今圳磚橋因安全之虞,部份磚面塗抹水泥,風貌略為失色。

28、2011.9.29台中縣后里舊山線后里圳磚橋

 

《排名31》屏東縣九如三山國王廟,位於屏東縣九如鄉仁愛街174號,參訪日期:2012.1.19

九如三山國王廟創建於1651(明永曆5)年,為全台首建的三山國王廟。三山國王廟的廣場寬敞,立有高聳旗桿。廟內格局為三堂二橫的平面配置,前殿奉祀緣起先民自然崇拜的原鄉山靈:獨山、明山、巾山的三山國王;後殿則為王爺娘娘、觀音佛祖及歷代主持神位。廟裡留有清代「威振海東」、「慧光南海」匾額及石造王爺爐,文化資產珍貴。現今九如三山國王廟為里社間的公廟,成為不分族群的守護神。

31、2012.1.19屏東縣九如三山國王廟

 

《排名41》花蓮縣林田山聚落,入口位於花蓮縣鳳林鎮林森路20號,參訪日期:2010.3.15

台灣林業大規模開發始於日治時期官方的計畫性經營,在此背景下,「台灣興業株式會社」於1939(昭和14)年投入林田山林場的開發。林田山聚落位於萬里橋溪南側的伐木工站,森林鐵道上川流不息地載運著粗大原木,伐木產業極盛。依山勢而建的辦公廳舍、廠站、宿舍、消防隊,包含因應而生的商業、服務、娛樂、教育等設施,最多居住有4、5百戶人家,人口多達2千多人。隨著山林停伐,繁華跟著落幕,現今林田山聚落轉型成「林業文化園區」,記錄台灣林業的發展縮影。

41、2010.3.15花蓮縣林田山聚落

 

《排名49》宜蘭縣宜蘭市宜蘭酒廠,位於宜蘭縣宜蘭市舊城西路3號,參訪日期:2010.7.4

1911(明治44)年宜蘭製酒林青雲合併其他小廠,成立「宜蘭製酒公司」。為控制品質及增加產量,宜蘭製酒引進國外新式壓榨機、蒸餾機等設備,並於三公里外掘井引甘美泉水,沿著宜蘭河輸送進酒廠,以紅麴製技術,釀造「甘泉老紅酒」聞名全台。1922(大正11)年因實施公賣製度,宜蘭酒廠被徵收為專賣局之宜蘭酒工廠,然整體酒廠事務室、洗罈室、蒸米室等建築及磚、石、高聳煙囪皆保持原有,尤其總辦公室維持仿歐風格,融合閩南、日、洋混合特殊風格。

49、2010.7.4宜蘭縣宜蘭市宜蘭酒廠

 

《排名56》金門縣毋忘在莒勒石與莒光樓,毋忘在莒勒石位於金門太武山、莒光樓位於金門縣金城鎮賢城路1號,參訪日期:2011.3.25

1952年蔣公親題「毋忘在莒」,並勒石於高253公尺的金門太武山巨石上,藉以勉勵全國軍民。勒石的雕刻是由蔡清發、張再興總其事,結合金門石雕師傅近十人協力完成。莒光樓則在金城西南,下臨莒光湖,乃1952年為表彰金門歷次戰役英勇官兵之事蹟,並揭示「毋忘在莒」訓示所建。1953年莒光樓構築完成,樓高三層,為仿古的宮殿城樓形式建築,頂樓題額「莒光樓」三字為大二膽之役戰鬥英雄賴生明所書。

56、2011.3.25金門縣毋忘在莒勒石與莒光樓

 

《排名64》宜蘭縣羅東鎮五福眼科,位於宜蘭縣羅東鎮中正路108號。參訪日期:2010.7.4

五福眼科前身為日治時期日本人開設之清野病院,二戰後由陳五福醫師接手,於1945年開設五福眼科。五福眼科是一座和風建築式樣建築,周圍以紅磚砌成矮牆,入口玄關屋頂為「切妻破風」,破風形式為向上凸起而稱為「起破風」。建築屋頂所舖日式黑瓦目前狀況保持良好,牆體結構為木造雨淋板,由室內往外分為四層,厚度約10公分,依序為灰泥粉刷、編竹泥牆層、空氣層及木板層,建築配置則為庭院式住宅。

64、2010.7.4宜蘭縣羅東鎮五福眼科

 

《排名65》苗栗佐佐木古登窯,位於苗栗縣苗栗市中山路約162號位置,路過日期:2013.11.24

日治時期日人佐佐木丈一於1933(昭和8)年創設「佐佐木製陶所」,後因資金不足,商請新竹粉餅廠的劉金源提供資金而建造完成。戰後佐佐木回日本,窯廠交由劉家管理。佐佐木窯廠是一間間窯室連接而成,因其拾級而上,故稱「登窯」,窯體結構分三部分,窯前的燃燒室、中間的窯室與窯尾的煙囪,每個窯室只有一個拱形窯門,窯體下設有煙道,以利濃煙通往煙囪。目前佐佐木古登窯已停燒,愛玉子藤覆蓋整個煙囪,封閉禁止進入,加上外有圍牆,連大多數苗栗居民都不知道有該窯的存在。

65、2013.11.24苗栗佐佐木古登窯

 

《排名67》蒜頭糖廠火車站,位於嘉義縣六腳鄉工廠村1號蒜頭糖廠內,參訪日期:2014.11.1

蒜頭糖廠成立後,當時為台灣第三大製糖工廠。1905(明治38)年於糖廠之內燃機車庫前興建「五分仔車」的運糖小火車站,兼具運糖與鄉民對外交通的重任。在1981年火車站停駛之前,仍是東石高中學生上、下課的主要交通工具。蒜頭糖廠火車站為一字形平面設計,外牆為洋式木造雨淋板,部分塗抹灰泥外牆面,目前站內諸如屋簷下爬滿銅鏽的老鐘、孫文黑白照片、孔廟油畫皆被保留下來。現今蒜頭糖廠轉型為觀光糖廠,觀光五分車重新行駛,蒜頭糖廠火車站仍在運作中。

67、2014.11.1蒜頭糖廠火車站

 

《排名70》鄭界宗宅,位於南投縣集集鎮民生路392號,靠近十三目仔窯,參訪日期:2014.9.13

鄭界宗宅建於1941(昭和16)年,為一棟仿日式住宅,牆身為日式作法,側背立面的牆身主要為雨淋板結構,正面則以板壁為主。鄭宅廰堂前設有簷廊,為乘涼休閒空間,入口處飾以破風,上有日式鬼瓦,破風板上飾以菱角木條,中央有一八卦鏡及百葉通風口。鄭家早期經營木材業,因此有機會將品質較佳的木料留下興建自己的房子。921地震重創鄭宅,所幸鄭家留有許多檜木,遂能修建而保留原貌。

70、2014.9.13鄭界宗宅

 

《排名73》金門縣小艇坑道,位於金門翟山、烈嶼等地,參訪日期:2011.3.25

1958年八二三砲戰後,金門的軍事開始大規模地下化,1963年逐步開鑿小艇坑道,陸續完成塔山、翟山、九宮等坑道。其中翟山坑道位於金門西南海岸之大帽山,主體是花崗岩,設有進出口3處,坑道寬度11公尺,高7公尺,長480公尺,後增鑿至全長780公尺,可容小艇68艘停泊。該工程動用人力36萬餘人日,石料8萬6千餘立方公尺,分為坑道與水道二部分。

73、2011.3.25金門縣小艇坑道

 

《排名81》彰化縣八堡圳,位於彰化縣各地,其中八堡圳取水口位於二水鄉員集路上,參訪日期:2011.11.13

彰化八堡圳與台南通垺圳、新竹隆恩圳號稱台灣三大古老埤圳。八堡圳引水源頭位於鼻仔頭(倡和村),取濁水溪水,主支長89里,支流總長230餘里,灌溉面積達1萬9千餘甲水田,為孕育彰化平原的母河。八堡圳起源於清康熙末年,施世榜任彰化一帶墾首,籌畫出資鑿圳,初屢失敗,相傳一名林先生授予方法,以藤條將竹、木等接紮箍成方形或圓形高1至3公尺之錐形中空壩籠,羅列河床,內填石塊,形成一道堤堰,偉大工程得以順利完成。現今二水員集路上建有林先生廟,以為紀念。

81、2011.11.13彰化縣八堡圳

 

《排名82》北埔姜氏家廟,位於新竹縣北埔鄉南興村25號,須從南興街巷弄進去,參訪日期:2014.9.27

北埔開發始於1834(清道光14)年,由九芎林庄總理姜秀鑾獲資助而設立隘樓15座,後姜家漸成北埔最大家族。北埔姜氏家廟建於1923(大正12)年,當時聘請名匠徐清連所設計興建,具兩堂兩廊兩橫屋規模。正殿供奉姜家歷代祖先之神位,為敞廳形式,兩邊橫屋中央為側殿,兩廊與橫屋各有過水廊相連,使得內部形成開闊祭祀空間。彩繪部分由廣東名匠邱玉坡父子主筆,其擂金彩繪為一絕。木雕則採「對場作」,由二位泉州師父雙方較勁,各展特色的雕工。

82、2014.9.27北埔姜氏家廟

 

《排名85》金門縣山后民俗文化村,位於金門縣金沙鎮61號一帶,參訪日期:2011.3.26

金門山后分有上、中、下堡,民俗文化村位於中堡,於晚清時代旅居日本的王氏華僑家族協力完成。中堡由王國珍一手壁畫,集家族力量所建的僑村聚落,立於金門東北部五虎山脈之緩坡上,佔地約1萬5千平方公尺,完成18棟建物,包括16座傳統二落大厝民宅、一座海珠堂及一座王氏宗祠,總稱「山后十八間」。山后中堡採取了總體規畫,層層而上,建材來自泉漳、江西各地,堪稱閩南傳統聚落的經典之作。

85、2011.3.26金門縣山后民俗文化村

 

《排名86》金門縣水頭得月樓洋樓群,位於金門縣金城鎮前水頭34號一帶,參訪日期:2011.3.25

金門水頭村位於金門島西南隅,以洋樓建築聞名,其中以得月樓最具代表性。水頭得月樓於1931年興建,創建者為歸僑黃輝煌,考慮了眺望及守禦的需要,樓高11.26公尺,外牆厚40公分,內部有4層及屋頂露台1層,供作全村防禦的銃樓。在外觀上,屋頂女兒牆有垛口,可供火槍防禦使用,四面外壁亦有鑄鐵做成的槍架,附有瞻孔以供觀望。雖是防禦性建築,取名「得月樓」卻帶詩意。得月樓旁尚有幾棟洋樓,亦為黃氏族人所建。

86、2011.3.25金門縣水頭得月樓洋樓群

 

《排名88》雲林縣後厝鄭豐喜故居,位於雲林縣口湖村後厝村64號,參訪日期:2013.5.26

鄭豐喜先生(1944-1975)為雲林口湖後厝村人,出生貧窮農家,且天生雙足畸形萎縮,但殘而不廢,憑其強烈上進心,完成大學學業,並留在家鄉口湖國中培育桑梓後進。鄭豐喜著作「汪洋中的一條船」為暢銷書籍,曾被拍成電影,並曾當選十大青年。其故居原為仿三合院建築,正面主屋與兩側護龍為各自獨立的建築體,後經建築延伸、舖設而成完整合院。故居現仍維持原木竹混合結構系統,但右護龍已修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不過仍保有簡潔純樸的農村建築風格。

88、2013.5.26雲林縣後厝鄭豐喜故居

 

《排名93》雲林縣台糖虎尾總廠,位於雲林縣虎尾鎮中山路2號,參訪日期:2012.1.7

1909(明治42)年興建虎尾新式粗糖製造工廠,1912年擴建後,虎尾糖廠成為全台製糖產量第一的糖廠。1944(昭和19)年虎尾糖廠毀於二戰美軍轟炸,現今的虎尾糖廠為後期新建。虎尾糖廠結構運用鐵骨桁架系統的大垮度及鋼骨結構建築,煙囪為耐熱磚之複合式鋼鐵耐震煙囪設計。糖廠周圍佔地遼闊,提供為數甚廣的員工宿舍及休閒腹地,此概念引至英國田園式的廠區規劃而來,全區包括廠區、宿舍區及服務區。有別於台灣多數糖廠已經歇業,目前虎尾糖廠仍持續製糖中。

93、2012.1.7雲林縣台糖虎尾總廠

 

《排名97》金門縣後浦模範街,位於金門縣金城鎮模範街,參訪日期:2011.3.24

金城鎮城區舊稱「後浦」,城內東門有一排成對的紅磚拱廊街屋,名曰「模範街」。1924年時任金門商會會長的傅錫琪及地方紳士翁同文等人倡議,自南洋集資興建新時代的商業建築,全長約75公尺,直街及橫街共40間店舖住宅,亦即「下店上屋」、中間留設天井的建築型態,並於次年完工。模範街的建築風格移植了近代南洋殖民的風格,縝密且紮實的紅磚拱廊,造型簡潔無贅。

97、2011.3.24金門縣後淵模範街

 

《排名98》彰化縣鹿港中山路街屋立面,位於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參訪日期:2011.12.31

鹿港中山路街屋北起天后宮,南至三民路口,總長約1.5公里。此段街道原為著名的「不見天街」,緣於清嘉慶年間鹿港舊市街不敷使用,當地居民遂建造與舊街平行的新市街。中山路街屋立面的產生則肇因1935(昭和10)日人市區改正計畫,「不見天街」除去頂棚,拆除第一進街屋,寬度由4公尺變為15公尺。街屋立面在風格上採日治後期的現代主義風格,構材為鋼筋混凝土,表面多以洗石子或貼淺色面磚,高度多為2至3層樓,頂樓女兒牆除少數仍有複雜山牆外,多為簡單水平形式,裝飾較少。

98、2011.12.31彰化縣鹿港中山路街屋立面

 

延伸閱讀:台灣歷史建物百景(4之1)

延伸閱讀:台灣歷史建物百景(4之2)

arrow
arrow

    大新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