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傍晚來東山的市區,今天清晨來東山的市區,而現在這個中午時分,我仍來到東山的市區。

與東山鴨頭齊名的那家東山排骨酥,在日治時代曾讓昭和太子念念不忘,可惜今天星期一公休。可惜歸可惜,但也不那麼可惜,因為與東山鴨頭、東山排骨酥並列東山鄉三大特色小吃的,還有東山肉丸,只要找到肉丸,我的旅程一樣可以精彩飽滿。
 

圖:東山教會,中午12點準時抵達東山街區,立刻向小吃店雲集的中興街報到。


 

圖:東山肉丸,為何東山鄉三大特色小吃之一的「東山肉丸」,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小路邊攤?這個嘛!本來就該這樣呀!吃肉丸本來就該在路邊呀!一般人習慣稱之為「肉圓」,但老板說他們賣的是肉丸,我們就以「肉丸」稱之。


 

圖:東山肉丸經油炸後,外皮酥脆,但內皮Q軟像麻糬,內饀為不油膩的醃漬豬肉塊,淋上特調醬料,味道呈現多層次,不點魚丸湯的話,老板娘會送上一碗清湯。另一大特色為餐具,使用傳統竹叉,讓這份小吃更加增添了幾分的古早風味。


 

圖:糯米腸也很讚,糯米看似粒粒分明,但吃起來沒有顆粒感,加上飽滿的土豆,光放在嘴裡嚼就很過癮。這樣一份肉丸加糯米腸一共50元。


 


圖:阿薩姆奶鋪,很多人對南部泡沫紅茶攤林立街頭的情景印象深刻,我平常盡量不喝這些飲料,但經過阿蕯姆奶鋪時,被店裡飄散到馬路上的香蕉冰香味吸引住,天氣這麼熱,喝1杯也好。


 

圖:老板娘很自豪他們家的香蕉冰是自己做的,不是批來的。人家做的辛苦,我應該捧對場,買了大杯的紅茶+香蕉冰,清涼解渴又好喝,而且很便宜,才20元。


 

圖:東山咖啡文化館,拿了香蕉冰紅茶,邊走邊喝,順便參觀一旁的東山咖啡文化館。


 

圖:東山咖啡文化館原為日治時期的米倉及碾米廠,在活化歷史建物及推展地方產業的雙重目的下,特將閒置倉庫改建為咖啡文化館,一側未利用的3排老建築,目前成了停車空間。


 

圖:雖然名為東山咖啡文化館,但保留下來的日式碾米廠仍最引人注目。


 

 

圖:碾米廠的每個細部沒被精心維護,更加凸顯出被人遺忘的滄海桑田。


 

 

圖:碾米廠內的台語語音警語「嚴禁喫菸」。


 

 

圖:檜木建造的舊倉庫改造成「東山咖啡文化館」,另一稱為「東山驛站」。


 

 

圖:咖啡文化館本身是一間咖啡廳,內有東山咖啡的簡介、導覽,肩負推廣東山咖啡的責任。


 

 

圖:東山鄉農會生產的咖啡,包括即溶與濾泡式的咖啡。


 

 


圖:台糖舊鐵道,準備從中興路南下,經過了台糖舊鐵道改闢的鐵道空間,短短一段的中興街,卻聚集了多種風貌。


 

 

圖:東山自行車道,東山鄉規畫了完整的自行車道,自行車道的標誌很有趣,一隻東山鴨頭踩了兩顆東山肉丸。


 

 

圖:吉貝耍部落,從南165縣道南下,經過南102鄉道附近有間加油站,加油站前側有個村落標誌,是什麼樣的族群以「壺」做代表呢?應該就是平埔族了。


 

 

圖:這條路正是前往「吉貝耍部落」的道路,吉貝耍是平埔語中的木棉花,因此吉貝耍部落又稱「木棉部落」,當然,那裡還有一個官方的地名,叫「東河社區」,似乎沒人喜歡那個名稱。


 

圖:看到第一個公廨時,我確定我已到達吉具耍部落,從加油站過來,不過是2分鐘的車程。


 

圖:這個公廨是「北公廨」,為吉貝耍五處角頭公廨之一,建築分兩室,掛有豬頭売為正室,主祀之阿立母神名已失傳。(各地平埔族稱呼祖靈的名稱不同,有阿立母、阿立祖、太祖、尪祖、太祖、太上老君等)


 

圖:旁室祀奉巡查神,為阿立母副手。


 

圖:旁室外有一拐杖狀之上彎竹頭節,名為「跳橋」,為巡查神領兵進出之管道,跳橋連接一露天鐵籠圍成之處,名為兵馬營,為角頭公廨的衛哨站。


 


圖:北公廨旁的洗衣場,仍然保留這樣的生活方式,可以感受到吉貝耍的純樸。


 

 

圖:乾淨的溝渠,水流潺潺。


 

 

圖:平埔族泛指居住在平野地區的南島語系原住民,近兩、三百年來因漢民族的遷入,未漢化的平埔族諸多遷至半山地區,成了「山區平埔族」。今天來到吉貝耍部落,從平地的大馬路轉個彎就到,總算有了「平地」原住民部落的感覺,在這裡,處處可見彩色的故事牆,彰顯出平埔族的獨特色彩。


 

 

圖:從原來的路繼續往前走,即可抵達「大公廨」。大公廨最早為茅草竹壁,後改為水泥瓦、木條磚壁,1982年再改為現狀,公廨堅固了,但外觀依然簡單不豪華。


 

 

圖:大公廨是吉貝耍最重要的公廨,分隔三室,中室稱中公廨,以「尪祖」為主神,是吉貝耍地位最高的祖靈;東端稱大公廨,祀奉「洛拉娜」阿立母;西端稱西公廨,祀奉之阿立母神名已失傳。(一說東公廨供奉「向公」,西公廨供奉「向媽」)


 

 

圖:大公廨具有神聖的地位,入內要先脫鞋,一般遊客若未攜帶檳榔、米酒,可採鞠躬3次之方式,阿立母即能感受遊客之誠意,入內不可從事點香、燃炮、燒金紙或做法事之類的儀式。


 

 

圖:大公廨旁有13棵百年老樹,包括9棵台灣原生種蓮霧及4棵芒果樹,原做為埤塘護堤之用,如今卻成了吉貝耍人珍貴的資產。站在這群結果纍纍的老樹下,微風吹來,空氣中隱約帶著淡淡的清甜香氣。


 

 

圖:百年老樹群一側的埤塘,與樹群、房屋輕聲共語,這樣子的寧靜,正是最美的地方。


 

圖:吉貝耍濕地為一片蓮海,守在吉貝耍的外圍,讓吉貝耍的環境不受外界污染。


 

 

圖:代表漢人宗教信仰的東河宮,主祀清水祖師,廟觀雖然雄偉,但在吉貝耍的地位不及大公廨,漢文化並未對吉貝耍的宗教信仰帶來太多的衝擊。


 

 

圖:西南公廨隱身在東河宮旁的小路,外型為簡單的磚造建築,祀奉「阿卡段」阿立母。


 

 

圖:這裡不盛行高樓大廈,保存了許多漂亮的閩南式建築,有著訴說不完的古風和古意。


 

 

圖:吉貝耍的街頭格局整齊,想體驗這個純靜的部落,行進路線的安排,不妨串連各個公廨。接著找到了中公廨,祀奉的阿立母神明為「塔里曼」,公廨外觀採用了大量的木條,各個公廨的外觀不同,各有其趣。


 

 

圖:部落裡有2間知名的古厝,其一為「段氏古厝」,建於昭和5年(1930),建材由中國福州船運,外觀由多位師傅設計興建,整棟大瓦厝落成,花費當時33甲土地等值的錢。

 

 

圖:如果不是公廨,如果不是彩色故事牆,很難想像這裡是個平埔族部落。


 

圖:在靜靜的吉貝耍部落裡,最適合做的事,就是慢慢的走,其他什麼事都不做。


 

圖:下個公廨是東南公廨,內奉阿立母神名為「杜拉娜」,各角頭公廨現由不同姓氏族人負責管理。


 

圖:東南公廨與其他公廨有個不同點,祭拜品外加了蘋果、水梨。


 

圖:基督教於清初進入吉貝耍傳教,目前建有高聳的東河教會,然而全部落信奉基督教的人不多。


 

圖:最後一個公廨為東公廨,阿立母神名為「杜丁尼」,公廨由飛番「程天與」後代子孫負責管理。這幾天的大台南之行,拜訪了3個平埔族部落,前2次以文物館為主,這一次走進了部落的生活區域,算是比較深入的參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新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