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86-483-鍾玫玲.jpg

上圖:鍾玫玲在美國籃球的薰陶下,更自信開朗。(本報記者   張福興攝)

1986.8.28
中美籃球差異在那裡?
鍾玫玲返國現身說法・值得籃界思考

本報記者 王麗珠
中正百年杯籃賽,觀眾席上出現了鍾玫玲,久違了,她是前任光華國手,現在是紐約理工學院籃球校隊代表。
趁暑假,鍾玫玲返國探望兩年未見的親友。
在美國打了兩年籃球,鍾玫玲最大感受便是,美國籃球是開放式的,如同他們的教育方式一樣注重創作啟發,而國內教育則希望每一個人都遵循同一模式成長,籃球比賽大家都得照著方法跑。
美國教練鼓勵球員每個人都要有旺盛的攻擊慾望,只要是好的動作,不論中與不中,教練都會喊「很好!」在這種環境下,鍾玫玲覺得很能放得開,她的技巧也比在國內時進步。今年全美大學籃賽,鍾玫玲在第二聯盟東區比賽中,以每場平均十五點八分,命中率六成,榮獲射手獎。
機遇戰必須有紮實的動作為基礎,鍾玫玲認為,絕大因素仍在於球員自發性不夠。
鍾玫玲以紐約理工學院為例,學校不准球隊在球季以外的時間練球,校隊和普通學生一樣要讀書,校隊隊員的學業平均成績不得低於兩分(註,A為四分,A-為三點七五分,依次遞減,C是兩分),這樣寬的標準,仍然有許多人不及格,很多人平均只有一點多分,最後只剩下五位學業及格球員,教練沒有因此恐慌而代球員要分數,學校也不給予一絲寬容。校隊學生畢業後的成就,反而高於其他學生。
此番回國,鍾玫玲有兩項任務,一是代學校徵求兩位女籃好手,但是托福成績需在五百分以上;二是若有國內學生想申請紐約理工學院,可就近與她聯繋,這樣可以節省兩星期的信函往返時間,她的電話是七三二八九〇三。
鍾玫玲身臨其境的比較出中美籃球差異,美國籃球的觀念,是值得我們教練、球員思考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新百 的頭像
    大新百

    大新百的無聊部落格

    大新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