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86-480-世界杯女籃中華隊.jpg

上圖:國民大會昨天以茶會歡迎返國的中華女籃隊,會中並由主席張希文代表頒贈每位球員獎學金一萬元。(本報記者 林少岩攝)

泱泱大度陪末座
/球場內外看中華女籃蘇俄行

文/依民獻(自莫斯科報導)・李廣淮・陳季芳・吳清和
賽外新聞戰
球技雖遜一籌,新聞大有斬獲
這一屆世界盃女籃賽,球場上固然是龍騰虎躍,激烈異常,但對於我國進入蘇聯境内採訪這次賽況的新聞記者而言,所面臨的是「三度空間」的競爭,除了追逐歲月搶先報導新聞之外,更得和中共與左派報紙的新聞記者在各層面角逐,情况之激烈,絲毫不輸球場上的賽況。
平心而論,這一次新聞採訪戰,我國派去蘇聯的記者,在人數上,不如中共記者,我國總共只去了九人,而中共新聞單位加上左派報紙的記者,人數多達十八人,正好是我們的一倍。
我國進入蘇聯境内的新聞記者,包括了隨隊採訪記者團五人,台視的林鵬飛、傅達仁,中的游傑正,華視的劉天麟,中央社駐日特派員洪健昭,中央社原還派了駐韓特派員張聲肇,但因趕辦手續不及而未去。除此之外,中國時報派出了駐香港特派員江素惠及本人──時報周刊特約撰述依民獻,另外就是世界日報派出的江陵燕、沈珠妮兩位記者。
而中共方面,除了電視台的播報記者之外,還有「人民日報」、「體育報」、各類體育雑誌、駐蘇聯新聞單位人員,共有十四人之多,再加上左派報紙的記者四人。一向投機取巧的左派報紙中報也派了三人,而且是一向喜歡自我炫耀的傅朝樞跟他的太太一起出動,帶了一名女記者。
雖然人數懸殊,但我國派去的記者,都表現得可圈可點。
八月七日,我國記者進入蘇聯的第二天,世界盃女籃賽主辦單位舉行了第一次記者會,在這次記者會上,雙方記者即已短兵交接,過了一招。
中共這次派去的新聞記者,大有存心「修理」我國新聞記者的意思。在記者會上,第一排座位全是中國人,這就是不甘後人心理下的結果。
中共及左派報紙記者,意圖以人牆擋住我國記者,但是,我國記者在國内新聞戰場上,早已身經百般試煉,這種小小難題,肩一聳,就硬擠過去了,更難得的是,平常彼此競爭的我國記者,在這種狀況下,能夠風雨同舟,同心協力,一起合作。
當記者會主席報告結束,輪到記者詢問時,左派中共的女記者,首先發言,一支冷箭射向我國記者──
她說:「請問主席,台灣第一次參加世界杯女子籃賽,也是第一次踏入蘇俄領土,您的意見如何?」
記者會主席彷佛早已知道在記者會上難免會出現這類政治話題,他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輕描淡寫的避開正題,他回答說:「我們這個比賽,誰取得地區代表資格,誰都可以來。」使得那名左派女記者啞口無言。
但是我國記者,豈能示弱,台視傅達仁、中央社洪健昭分別起立自我介紹,強調我們正是來自中華民國,獲得了熱烈掌聲,他們這一舉動,表現了中華民國國民的泱泱大度。
這不過是第一戰,隨後在採訪比賽時况時,中共記者也不時用言語撩撥我國記者,但這種「機鋒」之爭,我國記者從未落入下風。
事實上,中共記者這一套統戰,萬變不離其宗,只能能在口舌上賣弄而已,不值識者一哂。
在蘇聯境内,我國記者經常有機會和中共記者在一起,譬如說用餐時間,中共記者都是「大家一起來」,團體行動,吃飯時也很沉默,吃完了,趕快回房。
我國記者所表現的,則輕鬆太多,大家三三兩兩的進餐廳,雖在一塊吃飯,却言語無忌,彼此還爭著付帳,飯後也不急著回房,反而和來自自由世界的記者打成一片,充份顯示是來自自由民主國家的國民。
我國記者在蘇聯境内,所受的限制很多,打電報 電話,也很不方便,有時蘇聯電信單位還故意把電話接到北京去,我國攝影記者的底片也不夠用,却無來源,因為蘇俄境内只賣共産國家生産的底片,品質差也不適用,而且拍了照片,還沒地方冲洗。
中共記者則無這些煩惱,底片源源而來,冲洗更無問題,電訊更是方便。
雖然我國記者是在這樣拘束的環境下,但是,無論是報導新聞,或是國民外交,不但不輸,反而更勝一籌,實堪自慰。
場内方法戰
/經驗差一大截,改善需從頭起
七場比賽淨輸二一九分,這是中華女籃誰第一次參加世界盃女籃的成績單,落啟第十二名,並不意外。
中華女籃何以會在第十屆世界盃女籃鍛羽到如此地步?說來又是陳腔濫調:
一、身材不如人
二、防守太差
三、速度不夠
四、體力不繼
五、默契不佳
前四項理由從我們打完第一屆亞洲盃女籃賽,即一直講到現在,如今加上默契不加,似乎我們推行女籃運動數十年是失敗了。
總領隊張建邦說得一針見血:「我們的球員在觀念上及知識上,實在有待突破,而且必須特別加強,否則只有挨打的份。」
領隊吳經國則表示:「第一次參加世界盃,有許多球員竟大爲失常,可見我們的球員在經驗上實在差國際水準一大截,如今連蘇聯都來了,爾後如要發展女籃,絕對不能再放棄參加任何國際賽的機會。」
特地前往蘇聯看球的依民獻則不諱言的指出,我們球員的默契會不好,主要在每位球員的母隊在教導籃球時,便在基本觀念上各行其是,且不統一,以致每次賽前集訓了兩、三個月,當教練的人花在「統一」觀念上的時間就佔了大半,這種時間的浪費,默契當然不好。
像美國代表隊此次參加世界盃,只不過在前三週才得以組成,能得到冠軍,就是球員彼此的觀念相同,因此能夠隨機應變地打出漂亮的「機遇戰」,這和我們一意的打「方法戰」渾然不同。
依民獻甚至認為:「方法戰」把我們的球員都打笨了,他也建議籃球賽應該朝打「機遇戰」而努力。
但「機遇戰」的主要本錢也是陳腔濫調──個人技術最重要。
如果要國内球員在打球的觀念上求得統一,依民獻認為關鍵在球隊的教練身上,而造成教練在觀念上的缺乏,則又和我國籃球資訊消息的來源不夠充實有關,因而教練們的籃球學養不夠,造成我們國家的籃球員在默契上始終欠佳。
如何統一?依民獻感慨地說:「從頭做起吧!讓我們的籃球教練在全國籃協的安排下,統統做有系統的接受美國籃球教學法,或許這樣做了幾年後我們的籃球會有改進的。」
個人技術戰
/個人等於全體,攻守就是輸贏
依據以往世界盃男、女籃球錦標賽的慣例,每次賽會之後,總要選一些明星球員,或最佳陣容的名單供球迷們參考助興。
但是,蘇俄主辦比賽當局顯然比較木訥保守,完全不興逼一套,不作任何明星球員的選拔或頒獎行動。有人認為,這也許跟本屆世界盃女籃賽蘇俄代表隊不夠出色,沒有拔尖球員有關係。而各國在場採訪的記者,卻很有興趣,未正式的交換意見,綜合出下列一些名單:
據依民獻的說法,最佳陣容的五名球員是:美國的⑨密勒(一九二公分),是攻守俱佳的全能球員,尤其在美、蘇冠軍之戰,其威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與密勒可以搭配為雙中鋒的是古巴的④布瑞兒(一九〇公分),彈性奇佳,又頭腦冷靜,居中策應,反身投籃得分,十拿九穩。
最佳前鋒有兩位,一是韓國⑪金和順(一七九公分),她曾經是洛杉磯奧運女籃賽第一射手,雖然受傷復原不久,有所影響,但她的籃球技術,仍然最具有東方的靈敏細腻特性。
另一最佳前鋒,則是美國的④愛德華(一八一公分),慓悍潑辣,抄球搶截,快攻上籃,這又充分表現出黑人籃球員的優異天賦專長。
擔任控球供輸的是美國⑤愛絲麗茲(一六五公分),她的控球急智反應是別人趕不上的,因為她的供輸妙傳助攻,比別人快上一拍,她幾乎是不等對方球員位置站好,就發動攻勢,因此她是最具才華的機遇戰法控球員。
要談到最佳防禦的球隊,那當然非美國女籃隊莫屬,整體都有最好的防守觀念與動作,因此她們也是十二支球隊中,失分最少的球隊。
防守最佳的球員有兩位,一是匈牙利的⑫多拉(一八五公分),及澳洲的⑧唐娜(一八一公分),她倆的共同點是,防守姿勢標準,脚步移動靈活,每當她們防守的球員一拿到球,她們一趨前,就把對方能夠移動的位置給封鎖住了,她們的緊迫卡位,雖然認真負責,却很少粗野的犯規動作。
要談到最佳教練,大家公推美國教練凱約,她腦筋明快清晰如電腦,知人善用,她對於手下的子女兵,個個瞭若指掌,隨時任意調度,都能各展球員所長,使得全軍士氣高昂,富有團隊榮譽觀念。
凱約教練的另一高明處,戰術變化靈活,加上球員應變能力强,因此使美國的戰術,令人捉摸不定。還有人認為,凱約教練最能適應各種不同裁判的不同尺度吹法,她稍加講解運用,整隊美國女將都能調整自己動作的緊、鬆打法,適合裁判的執法吹法,把犯規減少到最低程度。
如果要選最美麗的球員,匈牙利的⑫多拉(一八五公分)應該第一名,蘇俄⑧愛麗娜(一七二公分)最為嫵媚,澳洲的⑭馬麗莎(一七三公分)非常俏麗。
也有人認為,中華民國女籃隊球員最為秀氣美麗,但是也有人認為從西方審美觀點看,蘇俄、保加利亞兩隊,都是長腿細條個兒,應獲全隊最佳身材獎。

圖:中華女籃隊昨天傍晚返國,全國體協理事長鄭為元(右)前往機場迎接,與中華隊總領隊張建邦(左)相擁。(本報記者 張福興攝)

1986-481-世界杯女籃中華隊總領隊張建邦.jpg

球場沒有白流的汗水
中華女籃為何飲恨莫斯科?

特約撰述/曲自立
當中華女籃在兩個月以前,以三分險勝日本,取得參加世界盃女籃的權利時,全國上下莫不爭相走告,歡欣的氣息瀰漫了整個台灣寶島,一時之間十二位女球員被捧成「抗日英雌」。有的報紙說「從此以後女籃不再懼日」,有的記者寫道「中華女子籃球已達世界水準」,有的更絕,居然以癡人說夢話的語氣狂抬濫捧曰:「應該乘勝進軍八八年奧運」。那個時候中華女籃好像股票連漲停板,聲望如日中天。
雖有大疵不掩小瑜
到了八月五日出發遠征,大家才開始冷靜下來。因爲一看對手,大家就知道「不是對手」。再一看統計,我們上榜的有兩項,一個是身材最矮,一個卻是有年紀最大的球員。於是有的報紙先天下之憂而憂:「中華隊不墊底就屬萬幸」,又有的作阿Q狀:「能參加就是成功」。
八月八日首戰美國隊,意料中的輸球,台北關心女籃的人士和輿論還沉得住氣。九號對匈牙利又大敗,十日對中國大陸,以四十五比九十三輸掉,大家開始沉不住氣了。有人問道在馬來西亞雙方交戰的結果是九十六比六十四,差距三十二分,為甚麼原班人馬在七十一天以後第二度交手,輸掉四十八分?十二日對捷克,當然也是孔夫子搬家──都是書(輸),於是台北的輿論界開始「聲討」和「清算」。等到十三號再輸給也是連敗四場的澳洲八分,批評之聲浪開始沸騰,中華女籃至此跌停板。
從分組預賽的五場球來看,中華隊在次世界盃裡很可能坐「紅椅子」。也許會遭遇到很多批評,也許會使很多球員受到難堪,公平嗎?我個人認為不公平,因為她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而且在場上的表現比以前還有很顯着的進步──
中華女籃進步最大的是體力,上場的球員還沒有體力不濟的現象。以前我們的男女代表隊有一個通病就是體力不足,往往在決定勝負的一剎那間被自己的體力打敗,但這一次卻沒有。看一個球員是否有體力,要看她的脚步有沒有「拖」的現象,有沒有該跑的時候不跑、該跳的時候不跳的現象,有沒有隨時雙手插腰的現象,有沒有彎不下腰的現象,有沒有氣喘如牛的現象,都沒有。
第二個進步是膽量大了不少,像葉素娟居然有在籃下封阻對方高壯球員的表現,而且跳得很高;像朱彩鳳也有以一六四公分的迷你身材,在禁區和一八五公分球員撞碰的勇氣,這就是進步。以往中華女球員一看對方大塊頭來一個泰山壓頂式衝籃,立刻禮讓退避三舍的毛病沒有了,我認為這是另一項進步。
第三個進步是已經養成打不死的精神,輸了四、五十分照樣很有士氣,照樣勇氣百倍,能找回一分也是好的。這種精神正是我們最需要的,中華隊沒有輸球又輸人。
筆者曾經和一位原來在南部熱衷於訓練國中女孩子打籃球的教練談過一次話。我問他為甚麼現在沒有興趣了?他苦笑道:「五年以前我利用週末下鄉去找有基本條件的女孩子們來打籃球,才剛剛有一點成績,北部的甲組球隊就蜂擁而下。那些球探先來找我,希望我把幾號幾號『賣』給他們,我告訴對方我不是『人口販子』,而且我希望那些女孩子在南部打好基礎以後,再到北部去唸高中、打球。但對方等不及,就轉而去找球員的家長。家長一聽到北部去打球還有錢可以拿,於是就把女兒『送給』台北的人了。經過幾次同樣的教訓以後,你想想我還有興趣嗎?」
據這位灰了心的教練估計,每年至少有五、六個甚至於十幾個國中小球員被北部甲組隊羅致,但在四、五年以後能升入甲組的,却十不及一。被淘汰的球員返回南部繼續讀書或工作的,也十不及二。那些女孩子確定還留在台北,她們如何謀生?我似乎不必在這裡把答案寫出來了。

輸的毫無鬥志!
中華女籃做好進軍國際籃壇的準備了嗎?
【本刊訊】甫於亞洲杯女籃賽小輸韓國、擊敗日本,取得世界杯女籃賽的參賽權,許多人以為中華女籃只要再加以訓練,在世界杯女籃一定能接近世界級球隊水準。很不幸,中華女籃在世界杯接連敗北,比賽內容甚至可以用荒腔走板來形容。
如果要說一些「球員已盡力了」、「能參加就是成功」之類安慰自己的話,相信對台灣籃球的進步與改革,沒有任何幫助。筆者在此發表一些深度性的檢討,提供給大家省思。
一、井底之蛙,不知世界之大。
國內人士對世界女籃到達什麼樣的水準,多半認知不足,甚至許多人抱持刻板的印象,認為歐美球員雖然身材高大,但是動作遲緩、敏捷度不如東方球員,甚至認為體力較差。結果大家只看了中華女籃在世界杯的前幾場比賽,就發現這些歐美世界一級的球隊,和中華隊的球員相比,不僅是身材體型較高大,而且彈性更好、基本動作更紮實流暢、速度更快、體力更充沛、比賽求勝的欲望更強,中華隊在各項評比,可以說是全面性的不如歐美球員。
雖然在球場上,一隊有五名球員,但是投球時,只有一個人出手,不可能二個人或五個人一起拿著球投出去。國內的球員,應該要加強多方面的技能,除了五個人的團體走位,每個人都還要具備一對一的單打、二人或三人的小組合作,這種多方位的攻擊方法,才能在球場上打出靈活的表現。一味的打團體戰,反而容易讓調勢受限,攻勢不靈活而呆板。
二、組成老弱殘兵國家隊,如何應戰?
中華隊的球員在亞洲杯的表現有好有壞,取得參加世界杯的資格,理應汰弱留強,組成更適合的中華隊。
以瓊斯杯明星球員馬莉娜為例,馬莉娜因為在美國的學業問題,而無法參加亞洲杯,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到了世界杯,不徵召馬莉娜,則讓人匪夷所思。試想巴西豪登西亞如果在歐洲打球,巴西隊要參加世界杯,有可能以默契、訓練等各種因素婉拒豪登西亞打國家隊嗎?中華隊在這次世界杯的多場比賽,如美國、匈牙利、捷克、巴西,常發生連續7、8分鐘一分未得或只得二分的慘狀,觀看球賽的老球迷一定很感慨,如果馬莉娜在場上,即使因為和中華隊訓練時間較短,全隊每場多個二、三次失誤,但馬莉娜有可能每場得分在20分上,這樣有什麼不好?
近幾年,台元雖然稱霸國內多數的比賽,主要原因是兵多將廣,反觀其他球隊,多有兵源不足或傷兵的困擾,有的球隊甚至勉強湊出五名主將才能參賽。然而就比賽內容,台元隊在諸多比賽,都僅以1、2分險勝,與其他球隊的實力,未必有明顯的差距。
到了中華隊,台元隊幾位球員只能擔任替補副將的角色。以後衛而言,電信陳景鳳仍是國內第一把交椅,台元譚慧玲的運球和外線不錯,但是控球(指揮、妙傳)能力遠不如陳景鳳。陳景鳳在瓊斯杯比賽時,因為過於隨機應變,而被歸為不遵照教練戰術比賽的球員,加上已經結婚,於是被排除在中華隊的名單之外,中華隊後衛的工作,「順理成章」的落在譚慧玲身上。說到前鋒,台元許翠齡在國內比賽時,威力無窮,但是到了國際比賽,威力總會打個折扣,甚少一場比賽得分超過二十分,這和馬莉娜的場場二十分起跳、徐雪珠、黃淑霞於狀況好時亦能得到二十分以上相比,表現有明顯的落差。至於中鋒,台元的歷任中鋒從未擔任中華隊的主力中鋒。
筆者甚至認為,這次比賽不徵召馬莉娜,難道是因為怕會剔除掉其中一名台元隊的球員嗎?
部份媒體的胡亂吹捧,亦應負點責任。中華隊能戰勝日本,如果以球員個人表現來評論,有二個關鍵人物,其一為開賽之初,日本唯一長人清水一美即二犯被教練換下場,中華隊覃素莉把握機會,在籃下予取予求,頻頻硬吃。致使日本隊正常防守時,守不住覃素莉;當日本把防守重心壓到禁區時,又數度漏出外線空檔,使得中華隊開賽即取得十八分的領先,可謂一個覃素莉,攪亂日本隊全隊的防守。關鍵之二為最後決勝期,當中華隊全隊集體熄火,而日本隊將分數追上,戰況不穩,還好老將黃淑霞適時躍出,投進四球,球球有如定心丸,將中華隊領先的優勢成功的延續至終場。至於林美秀在最後投進一球,只能說保住戰果,以結果論來說,這球即使不進,中華隊仍以一分險勝,因此不能算是所謂的贏球功臣。事實上,林美秀在替補表現稱職但五犯畢業的黃玉蘭後,因為動作跟不上日本隊球員,除了進攻上一次走步,在防守上亦連續以犯規代替防守,讓日本取得罰球機會追近比分。很不幸的,多數媒體只因林美秀投進最後一球,就吹捧她為致勝功臣,完成忽略了她在本屆比賽乏善可陳的表現。
中華隊既然已經擬定88年奧運培訓計畫,每次比賽,應該從中挑選球員組成國家隊為主,徵召老將為輔,並且透過持續參加國際性比賽,增加球員的比賽經驗。否則這個培訓名單,變成多此一舉,不知道意義在那裡?
三、老將的經驗真的比較好嗎?
中華隊的組成以老將為主,本想借助老將豐富的經驗。然而多數老將在球場上的表現,反而不如隊中唯二新人朱彩鳳和陳伊蘭。
射手許翠齡在罰球時,明顯的神色慌張,竟然三罰只中一。在對捷克的比賽時,捷克投籃不中,中華隊搶到球,但是捷克一位球員受傷倒地,依照規則,比賽應該繼續進行,比賽經驗豐富的許翠齡居然不懂規則,主動示意裁判暫停比賽,讓中華隊失去一個多打少的機會。中鋒黃玉蘭在賽後接受主播傅達仁的專訪,帶著笑容說出賽輸球全因對手身高太高,傅達仁聽了之後露出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比賽都結束了,球員還不知道中華隊技不如人、拼勁不如人嗎?第一長人葉素娟因為對方長人的連番夾擊,很難搶到籃板球,到了下半場時,一度在禁區裡只有中華隊的球員時,竟然把籃板球直接拍出場外。
中華隊很難得的取得世界杯的參賽權,球員又很可貴的被選為國手,球員有將身心調整到最佳狀況的義務。如果是在比賽時發生碰撞而受傷,可謂非戰之罪。但是比賽還沒開始,中華隊部份球員就傷痛在身,使得徐雪珠、陳莉蓮、譚慧玲必須帶傷上陣,林美秀甚至傷到一秒鐘都沒上場,佔住珍貴的國手名額,卻到蘇聯單純擔任觀光客,這樣好像不太好。
勝負乃兵家常事,實力不如人,輸球是意料中的事。但是輸球輸到鬥志全無,就讓人無法接受了。中華隊真正讓人無法忍受的,應該是最後兩場對韓國及巴西的比賽,球員在球場上不像在比賽,比較像是臨時演員,只想把比賽時間撐完。尤其是對巴西隊,下半場即使巴西隊派上副將應戰,巴西隊依然展現認真的態度,一球接著一球的投進,反觀中華隊,像是一群跑不動的人,每一球都趕著回來發邊線球,讓人看了搖頭不已。幾位老將的比賽態度,讓人感覺只是為了在個人的籃球生涯中,進行一場畢業旅遊。
打球的態度很重要,筆者期許以後入選國家隊的球員,不要再只有「志在參加」的心理,應該要有求勝的欲望。唯有求勝的欲望,才會在每次比賽後,檢討缺失,求得進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新百 的頭像
    大新百

    大新百的無聊部落格

    大新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