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13:51到達菁桐,這裡是平溪支線的最後一站,相較於其他幾站,菁桐地區有一項最大的特色,這裡有台灣百大歷史建物中的其中3個。
圖:菁桐車站建於1931年,以前礦業最興盛的時候,這裡是全台運煤量最大的車站,現在不論外觀或內部皆大致保存原始風貌,在台灣歷史建物百景中名列第77名。
左圖:車站的大廳地板有漂亮的馬賽克磚畫,菁桐車站早期的站名正是菁桐坑。 右圖:出了車站往左轉,天空依然下著小雨。
左圖:水塔旁的建築物爬滿了藤蔓,更有懷舊的氣氛。 右圖:菁桐礦業生活館原為閒置的員工宿舍,2002年整修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館。
圖:菁桐礦業館有2層樓,裡面有煤礦文化館等展覽,不過我們主要的是在裡面蓋紀念章。
圖:菁桐礦業生活館外面規畫了煤味道咖啡館,只是在小雨之下,打散了我們喝咖啡的閒情逸緻。
圖:菁桐車站前的街道就是菁桐老街,當煤礦業在此逐步開發,老街也伴隨著礦業於1939年形成。
左圖:以前因為食材保存不易,多餘的食材就做成雞捲,這算是相當道地的古早味。 右圖:離開城市來到了山間小站,一定要到「楊家雞腃」點一份古早味的幸福。
圖:走在菁桐老街上,一物一景皆是懷舊,台北車站前的台灣故事館簡直就是這裡的縮影。
圖:鐵道故事館是菁桐老街上相當顯眼的一家店,裡面有許多鐵道相關的紀念品。
圖:許多人在竹棒上寫下心願,掛在祈福亭裡,亭子成為最有「希望」的一個地方。
圖:選洗煤場在菁桐車站的北上方,建於1921年,如今礦業雖停,但風華依舊,被選為台灣歷史建物百景中的第78名。
左圖:紅寶礦工食堂的前身為礦工福利社,店內重現了早年的採礦風光。 右圖:享受古早味的時間又到了,左邊的是麵茶,右邊的是米麩。
圖:礦工地標在平菁橋前,幾年前來過菁桐一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個地標。
圖:太子賓館原名石底俱樂部、台陽俱樂部,建於1922年,現為台灣歷史建物百景中的第51名。
圖:太子賓館的建材是阿里山檜木,作為招待貴賓、官員及會議之用,在庭園裡的石雕在有濃濃的東洋味。
左圖:庭園一隅有個非常小的土地公廟,有時土地公廟越小,反而更容易引起注意。 右圖:太子賓館於2002年對外開放,須付清潔費50元。
左圖:太子賓館為台灣礦業大亨顏欽賢自費建造,一進大門,地板上為馬賽克拼貼的櫻花圖案。 右圖:太子賓館雖為日本皇室行館格局,仍受明治維新後的全面歐化所影響,玄關兩側的彩繪玻璃即為一例。
圖:太子賓館於1986年轉售給慧宗法師,做為弘法修行之所,但至今仍保有八成原貌。
左圖:在餐廳裡賣咖啡,佈置略帶現代感。 右圖:好古老的暖爐,若非爐中有碳灰,可能研究不出這是什麼東西?
圖:精緻的木雕屏風擺在牆角,雖然古老,但不失高貴。
左圖:風呂以現代的眼光看來,有點像廉價的溫泉池。 右圖:看到這個臉盆,想到的是百年前的理髮店。
圖:隨扈房共有10間,這間是高階隨扈房,格局較大,但這間是禁止進入的。
圖:這是一般隨扈房,遊客可以進入,隨扈房一至十各有編號,但三、四號房分別以三號甲、三號乙替代。
圖:ㄎ!ㄎ!ㄎ!好像櫻桃小丸子的家。
圖:大部份的窗戶為方型窗,也有零星的圓型窗。
圖:交誼廳在早期分成撞球室、康樂室2間,撞球室內甚至有計分小姐,後來慧宗師父將隔間打通,改成唸經禮佛之所。
圖:現在交誼廳裡陳列了許多老文物,包括日治時代的學生旅遊照片。
圖:女中室比較小間,為當時女中值班待命的休息房間,全盛時間,館內共有18名女中輪班服務。
左圖:女中房旁有一電話間,電話間的門有氣孔的設計,兼顧隱私與通風。 右圖:進入太子賓館要換穿拖鞋,如果要進入裡面的任何一個房間,連拖鞋都不能穿。
圖:會議廳在台灣礦業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當年煤礦業的開採與運銷多在此拍板定案。
圖:離開菁桐之後,我們最後到達的是十分站,一出車站就是十分老街,時間是16:58,逛完老街應該沒時間逛瀑布了。
左圖:第一件事是蓋一堆紀念章。 右圖:看到炸包子,每個10元,我要吃,沒人敢阻止我。
圖:因為時間有點晚了,大家還要放天燈,所以對於大部份的店,都只快速經過。
圖:經過靜安吊橋就不能不停下來了,靜安吊橋建於1947年,長128公尺,是平溪鄉最長的吊橋,原為運煤之用,台車就往來於吊橋之上。(註:左邊圓圓亮亮的不是月亮,是雨水)
圖:十分寮的民宅緊鄰在鐵道兩旁,經典電影「戀戀風塵」的海報正是十分車站。
圖:放天燈,大家寫好願望,阿嬤不等我們拍照,就直接把天燈放上去了……
圖:有人想吃花生湯加椪餅,離下一班火車還有一點時間,所以大伙到店裡坐坐,吃完後就差不多結束今天的平溪支線之旅。
延伸閱讀:2008.2.23台北縣.再遊平溪支線(2之1,嶺腳、平溪--望古車站、嶺腳瀑布、平溪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