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newbrue/1383332131-976936744.jpg)
以前去過新竹內灣幾次,只要從內灣老街再繼續往東走,就可以進入尖石鄉。不過每次一到內灣,總是不自主的玩掉全部的時間,因此一直沒有機會好好的探索尖石。
今天,我把尖石當主角,原本貪心的想要直探司馬庫斯,可是出發的時間太晚,我還是不要冒險的好,今天能走到那些地方?就一切隨緣。
圖:120縣道,早上10:40,過了內灣老街,從7-11旁的120縣道續行,也等於沿著油羅溪而行。
圖:突然發現溪中有人在溯溪,油羅溪今天的水位很低,這樣的畫面有點滑稽,也可能他們只是在練習溯溪的動作。
圖:不是什麼知名建築,只是覺得這樣的房子蓋在路邊,小有特色。
圖:出現了尖石鄉的標誌,淺顯易懂,一看就知道尖石鄉是個泰雅族鄉。
圖:沿路還有其他的標誌,有的傾倒未修,有點可惜。
圖:北角吊橋,前方溪上畫過一道紅橋,這麼長的吊橋中間沒有加設橋墩,實屬少見。
圖:北角吊橋竣工於2007年12月,單跨距長度達220公尺,為全國第二長,為了體驗搖晃的快感,我要走到對岸。
圖:我在河上體驗吊橋之樂,有人則坐在溪中體驗釣魚之悠。
圖:北角吊橋對岸開設了花園餐廳,在門外看看就好,今天的養肥課程全部排在下午。
圖:120縣道,回到120縣道,繼續往下走,每次看到山路旁賣菜的菜攤,我總是很熱衷的研究蔬菜、水果的種類。
圖:經過了原住民文物館,現在是個暖洋洋的天氣,不過據說傍晚開始變天,自從上次機車環島行碰到2個颱風後,我現在都把氣象局的預測當成「據說」或「傳說」。
圖:尖石岩,在油羅溪上立了一塊奇特的巨岩,名為「尖石岩」,相傳這塊尖石已屹立萬年以上,被泰雅族人視為神明的化身。
圖:120縣道,雖然今天油羅溪水流較小,但溪水流經平坦處,依然匯聚如一潭雞尾酒。
圖:有便利商店、水電五金行、機車行,這裡應該算是尖石鄉的市區。
圖:前方是尖石二號橋,亦即竹60線的起點,等會我會先轉到那條路。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newbrue/1383332140-1573988776.jpg)
圖:竹60線,路面好像比較窄,不過這樣的路才像山路。
圖:路旁是嘉興國小與泰雅族壁畫。
圖:經過了新、舊嘉興二號橋,竹60線是沿著那羅溪而建。
圖:即將進入錦屏村,之後還有看到幾個村落的牌樓,都和這個牌樓大同小異。
圖:比麟大橋休息區,有個休息站,站裡非常的不景氣,只剩一家店仍在營業。
左圖:錦屏教堂,在許多農村,最華麗的建築往往是廟宇,在原住民部落,最雄偉的建築則往往是教堂。 右圖:教堂旁有間編織工作室。
圖:錦屏大橋遊憩區,錦屏大橋是尖石鄉推廣觀光的重要地點,有許多可看之處。
圖:這座大橋興建於懸崖峭壁之間,從一旁觀看,即能感受到地形之險要。
圖:那羅溪在橋下切割成峽谷地形,可惜溪水少了點,如果是豐水期一定更為雄偉。
圖:錦屏大橋上有許多泰雅族雕像,表情、動作都很生動,觀看這些雕像,多多少少能認識泰雅族人的傳統生活。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newbrue/1383332148-2880133782.jpg)
圖:另外有許多浮雕,每一幅就像一個泰雅族的故事,可惜沒有文字介紹。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newbrue/1383332150-188700905.jpg)
圖:泰雅勇士雕像,前方的隧道是為了推廣觀光而興建的明隧道。
圖:隧道的外型與天然的峭壁相當吻合。
圖:在隧道上立著泰雅勇士雕像,手握長矛,狀似出征狩獵。
圖:青蛙石,再往前走,到達了下一個知名景點「青蛙石」。
圖:觀察了一陣子,應該就是這塊巨岩。據說從前泰雅族社會,青蛙和蚊子是宿敵,有隻大青蛙追食一群蚊子,只剩最後一隻蚊子逃到溪谷,飛上山頭,青蛙受到岩石的阻隔,只好眼睜睜看著蚊子揚長而去。經過數百年的歲月變化,青蛙就成了岩石。
圖:繼續往下走,在遇到溪旁的一座斷橋後,準備返回。
圖:竹60線,循著原路返回,剛才過來時,竟然沒注意到路旁的楓紅。
圖:120縣道,回到了尖石二號橋,準備接續下一段120縣道。
圖:有人在溪邊養了兩頭牛。
圖:現在是富有柿盛產的季節,路旁最多的就是賣富有柿的小攤子。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newbrue/1383332156-963786064.jpg)
圖:經過了泰中克接拜教堂,這個教堂的前身可推至1948年。
圖:準備穿過嘉新大橋,看著對面崩塌的路面,不禁要為這座大橋捏一把冷汗。
圖:進入了新樂社區,中途我一直沒有停留,因為接下來,我只想去一個地方。
圖:泰雅紋面岩,遠遠看前面那片山頭,我幾乎可以確定就是那裡。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newbrue/1383332159-3200759034.jpg)
圖:泰雅族有紋面的文化,而這片山頭,由於岩石的特性,自然的形成了「泰雅紋面岩」,壯觀的突出於峭壁。
圖:旁邊的山壁,則突出了兩個泰雅族人的側臉,似乎冥冥之中,大自然已經宣告這裡就是泰雅族人的固有生活領域。
圖:峭壁之下,有一長形巨岩立於油羅溪,巨岩下方呈白色,如果水位高一點的話,猶如一條白蛇悠游溪中。
圖:鐵嶺橋,我又前進了一點,原有的鐵嶺休閒遊藝區好像荒廢了,我循著遊藝區旁的小路走到了鐵嶺橋下的油羅溪。
圖:只是想一親清澈的油羅溪。呵!好像有一隻眼睛在監視我。
圖:好像有一隻小白鯨浮出溪面。
圖:看看能不能撿到漂亮的石頭,都太大塊了,搬不動。此時天空出現一些烏雲,應該到了離開的時候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