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美只停留到下午3點左右。從望安前往七美的時候,正逢逆風,我們搭了一艘血氣方剛的蹦蹦船。下午從七美返回馬公,還沒登船時難免心有餘悸,還好返程的方向是順風,所以航行保持平穩。
圖:桶盤嶼,行經桶盤嶼的時候,船隻特別停在海上,讓遊客能夠細細觀賞桶盤嶼的景色。桶盤嶼是澎湖群島中玄武岩柱體規模最大的島,石柱羅列而分明,目前島上仍有居民居住,所以並非一個無人島。
圖:柱體頂部因風化成球狀,乍看之下,像極了一整排守衛島嶼的士兵,增添了幾許神秘的色彩。
圖:天后宮,回到馬公市後,一如多數遊客一樣,我們拜訪了天后宮。有些人說,來澎湖但沒拜訪天后宮,行程只算完成一半。
圖:廟前的照壁是一隻麒麟,腳踩寶物數件,仍眼觀天上的太陽。
圖:一般認為天后宮於1604年即建廟,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正確來說,應是台灣第一間漢文化廟宇。天后宮原稱「娘娘宮」、「天妃宮」或「媽宮」,「媽宮」之台語即為「馬公」地名之由來。
圖:廟宇上方的裝飾皆與求水有關,其中兩側上的黃鳥,還有點像玩具咕咕雞。
圖:一切雕飾並不求色彩鮮艷,呈現出樸實而內斂的風格。
圖:入口處有方型石塊被稱「乞丐座」,一般人千萬別亂坐。
圖:走進廟內,看到一整排法器,突然想玩個剪刀、石頭、布。
圖:廟內很多妝飾皆藏有玄機,牆上看似刻花,其實是柿子的蒂頭。
圖:正殿以木造為主,很多柱或蓮座皆為一體成形,並非組裝而成。
圖:「與天同功」據說為清康熙皇帝御賜的匾額。
圖:窗上有一墨水畫,遠看似螃蟹,實則為蘭花。
圖:天后宮歷史悠史,文物不勝枚舉,隨著時代,出現不同的風格,包含日式菊雕。
圖:萬軍井,萬軍井隱身在天后宮旁邊的巷弄裡,推算開鑿年代與天后同應屬同一時期。
圖:中央老街,中央老街為澎湖開發最早的市街,伴隨著天后宮與這裡的居民一同成長。
圖:現在的中央老街依然狹窄,兩側商店林立,將老街昔日的繁華一直延續到現在。
圖:澎湖的玄武岩已經禁止開採,少數已被開採的礦石成了珍貴的紀念商品。
圖:很多人喜歡刻個印章做紀念。
圖:有些商店賣著當地的特產,說是特產,一點也不為過,很多食品在其他的地方的確幾乎看不到。
圖:即使經過整理的商店,看起來依然不會過度現代化,保留了老街的風格。
圖:走在老街上,常常要與人擦肩而過,但又不會寸步難行,這也算是一種慢活式的逛街。
圖:商店的櫥窗裡,窗內窗外到底是誰看誰?
圖:老街一定會隨著時代重建,建築的風格記錄了興建的年代。
圖:老街上有名的藥膳茶葉蛋。
圖:四眼井,四眼井建於明代初葉,為了避免民眾取水不慎掉落,早年覆以花崗石條,後來改成四圈。據說現在井底除了井水外,還有很多太陽眼鏡或帽子。
圖:中正路,從中央老街繞出來是中正路,也是馬公商店集中度最高的一條街。
圖:離晚餐還有一點時間,於是我們在中正路的冰店休息,等待時間。
圖:日新餐廳,晚餐選在「日新餐廳」,看著餐廳旁的街道蓋起了一間間的房子,有的住人,有的開民宿,澎湖的民宿似乎已經開到供過於求的程度。
圖:日新餐廳以平價海鮮料理聞名,我們用餐的時候,旁邊幾桌也都是觀光客。
圖:金瓜米粉、蛋炒絲瓜、炸菜卷、魚丸海菜湯,食物的烹調屬於中規中矩。
圖:鮮甜的蝦子,蝦肉很肥美。
圖:豆豉蚵也很下飯。
圖:以當地菜乾拌炒三層肉。
圖:被我們吃光光的蒸魚。
圖:這三天唯一吃到雞肉料理。
圖:辣媽仙人掌冰,晚上回到民宿後,我一個人騎著民宿的腳踏車來到中正路,這個時候的遊客依然很多。來回轉了二、三圈後,選了「辣媽仙人掌冰」,坐下來休息一下。
圖:我的選擇依然是當地的特產---仙人掌冰,沒有酸梅那麼酸,沒有桑椹味道那麼濃,這種淡淡的酸甜滋味,才是盛夏最好的消暑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