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起」這首源自恆春地區的台灣民謠,在今日聽起來,仍然越聽越有味道。「枋寮過去是楓港」、「恆春過去是車城」,在前往恆春古城的途中,竟然有種墜入這首歌的情境之中的感覺。
圖:台26線,從台26線(屏鵝公路)南下,直到進入恆春市區之前,交叉路口佇立著入口意象,看到月琴,整個恆春的感覺都對了。
圖:西門,從省北路進入恆春古城後,西門前有間雜貨店,拜電影海角七號之賜,原本只是居民或遊客穿梭通過的路段,現在竟熱絡了起來。
圖:恆春建城於清光緒元年(1875),百餘年過後,街道與房屋早非昔日,但是四座城門保存至今,全都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圖:西門是四座城門中最小的一個,但是過了西門即進入恆春老街,反而是最熱鬧的區域。
圖:雉堞又稱城垛、女牆,具有防衛的功能,突出來的設計使得城牆更具造型,目前僅存的一個以玻璃櫥窗保護著。
圖:西門尚保留了部份城牆,可以登上,體會這個小城的歷史與故事。
圖:廣寧宮,西門前方的廣場有座廣寧宮,又稱為三山國王廟,與恆春城門同一年興建,所以是恆春最古老的廟宇。原本的廣寧宮只有中間的小廟,近二年加建兩邊的側廟,有人喜歡,也有人認為破壞古蹟。
圖:雖然是新建的側廟,但廟上的浮雕十足古樸,會讓人誤以為是數十年前遺留下來。
圖:人像則有點卡通。
圖:猴洞山公園,廣寧宮的後側是猴洞山公園,又稱石牌公園。猴洞山由高約20公尺的珊瑚礁組成,昔日是猿猴的棲息地,所以稱為猴洞山。
圖:雖然公園的面積不大,但珊瑚礁間闢有步道,有點像市區裡暗藏的山中步道。
圖:許多樹木露出裸根,緊緊的抓住珊瑚礁,形成特殊的景觀。
圖:「兵器整備記念之碑」為日治時期所立,主要是二戰期間為了向民間募集銀兩所立,背面刻有捐款人名單,現在前後碑文都已字跡模糊。
圖:在最高點的「忠魂碑」同樣是日治時期的遺跡,為了紀念日本人來台殉國而立。
圖:獼猴們早就逃離古城,只好捉幾隻石猴充個數。
圖:恆春廟口囝仔村,趕在太陽下山之前,想多看看恆春古城。接著走到恆春客運站,進出的門依舊是舊式木製推門,在這裡等客運,都很有古城的感覺。
圖:客運站後方就是廟口囝仔村,所謂的廟口指的是城隍廟,廟前的囝仔村是近幾年才規劃的童趣區域。
圖:廣場上的超大陀螺非得要大人國的小孩才轉的動。
圖:原本廣場上有很多孩童公仔模型,姿態表情生動活潑。可惜受不了人類的摧殘,和猴洞山的猿猴一樣,全都退場了。
圖:圍牆像教室的黑板,讓人寫些「阿花,我先搭車到台北了,明年此時再重逢。」之類的話。
圖:大螞蟻爬在竹籬上是正確的,如果在地上,應該早就被人類的小孩坐扁。
圖:地上有幅逼真的3D立體彩繪。
圖:路邊僅存的小朋友公仔。
圖:另一個小公仔躲在飲料屋前。
圖:恆春老街,重回西門前的中山路,也就是恆春老街。恆春老街的街屋不可能維持百年前的模樣,但是狹窄的街道依然帶有懷舊的味道。
圖:白羊道柴燒麻糬,是該到了休息的時候,我想去的地方是「白羊道柴燒麻糬」。為了遮掩落日的斜曬,這家店垂下竹簾,更加讓人產生好奇心。
圖:走進店裡,老闆和老闆大姐會熱情的招呼,不管用餐或單純參觀都歡迎。牆上寫著點餐的方式,讓第一次來的客人也能沒有壓力的輕鬆點。
圖:白羊道保留了老舊房屋的格局與裝潢,走在某些地方,木頭地板還會發吱吱的聲響,很有時光倒退的感覺。
圖:用大鐵筒製成的火箭爐看似克難,但這才是真正專業的大火少煙炊具。
圖:廚房堆滿廚具與雜物,亂也等於一種整齊。
圖:從廚房的大窗看後院,是不是想起了鄉下老家的情景?
圖:如果從後院看廚房,又是另一種懷舊的氛圍。
圖:在這樣的環境吃麻糬,會讓人放慢動作,很慢的很慢的品嚐,然後突然發現麻糬是一種高檔的點心。
圖:店裡也開放流浪狗的認養。
圖:我點的總匯冷泡餐套餐好了,一份冷泡茶,二顆原味麻糬,再加上紅豆、花生麻糬各一顆。白羊道採用台灣嚴選原料製作麻糬,經過柴燒,堪稱最真誠的手工麻糬。
圖:麻糬Q軟帶彈性,內饀天然不膩,搭配港口冷泡茶,一點一點品味。坐在這家店,會讓人想賴在裡面不願離開。
圖:恆春阿伯綠豆饌,走在恆春古城,處處是陷阱,因為有太多美食的誘惑。接著是同樣位於老街上的「恆春阿伯綠豆饌」,被視為來到老街必嚐的特色甜點。
圖:認識阿伯的故事,從最早的沿街叫賣,到現在的店面,不變的是與大家分享恆春在地傳統味道的那份堅持。
圖:牆上掛著有阿伯圖畫的月琴。
圖:冰綜合綠豆饌,40元。黏呼呼的脫殻綠豆蒜,彈跳的米苔目和粉圓,還有微甜的糖水,就是當地最具代表的好冰品。
圖:恆春古城越來越熱鬧,背包客棧、傳統小吃店、咖啡館都已不缺乏,甚至有的區域還是老外聚集的地方。
圖:阿嘉的家,很多人因為海角七號而來恆春,跟著電影的場景逐一探索。對我而言,我是因為恆春古城而來恆春,電影的場景只是順道參觀的中途站。跟著指標走到了阿嘉的家,電影雖已多年,至今還是有不少遊客來這裡,買買紀念品,或是寄張紀念明信片。
圖:南門,現在的南門處在圓環之中,走到這裡時,天色很快的就暗淡了。
圖:貓鼻頭公園,第二天一大早,我前往恆春最西南的半島處「貓鼻頭」。入口處沒人看守,應該不用門票吧!於是我直接進去。
圖:貓鼻頭公園有寬廣的停車場,園區的規劃也很明確,而重點肯定是眺望巴士海峽。
圖:一大早,還是海邊最好。往東邊望去,台灣南端的另一個半島「鵝鑾鼻」也是靜靜的躺在海上。
圖:步道串連了幾個觀景點,步道旁的植物不是內陸容易看到的種類。
圖:觀景台上擠滿了一團人,本來心想怎麼這麼掃興,一大早就碰到陸客。但是又覺得不對,這群人不太吵,後來聽到他們講話,原來是我們可愛的台灣鄉親。
圖:旅遊團離開觀景台後,換我一個人獨享那個位置,我要看穿沒有BOT的真實海景。
圖:貓鼻頭有豐富的珊瑚礁地形,有的千瘡百孔,有的波浪如褶裙。
圖:往內陸看,則是不知怎麼評論的核三展示場。
圖:對了!那隻貓呢?貓鼻頭因為海上有一崩落的珊瑚礁岩,外形如伏貓而得名。
圖:這隻蹲仆的大貓抬著頭,翹起尾巴,忠心的看守著台灣的南端。當然,也可能這只是一隻頑皮玩耍的貓。
圖:東門,回到恆春古城,從200縣道東行,穿過東門,準備轉往下一個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