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文化園區位於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成立於1985年,佔地82.65公頃,處於三地門、瑪家、霧台等三個原住民族鄉鎮對外交通之樞紐地帶,附近均為排灣、魯凱族群聚之村落,深具原住民族文化特有氣息。

 

左圖:旅客服務中心在原住民文化園區外,提供休憩、導覽與住宿的功能。  右圖:園區的門票150元,進入大門後是迎賓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百合花與原住民雕像的噴水池。

 

 

 

圖:八角樓下的小舞台,原住民子弟熱情的歡唱原住民歌曲,歡迎每一位遊客的到來。

 

 

左圖:特展室、文物陳列館陳列許多原住民手工藝、食品,讓遊客瞭解特殊的原住民文化,也歡迎大家選購。  右圖:馬路邊有許多原住民石畫,整個園區都是原住民風情。

 

 

 

圖:瑪家與三地門隔著陽寮溪,山水特別秀麗。

 

 

左圖:園區除了迎賓區,另有三個展區,可以走路前往,也可以搭乘免費遊園車。  右圖:我們第一個到達的是娜麓灣區,這裡有歌舞館、生活型態展示館、咖啡屋及餐廳。

 

 

 

圖:生活型態展示館有許多原住民的日常生活用具,還有許多模擬傳統原住民生活型態的場景,裡面禁止攝影,還好館外牆壁有多幅木雕畫。

 

 

圖:展示館前有著蘭嶼風情的水池,常有小朋友忍不住跑進去。

 

 

圖:歌舞館一天有三場歌舞表演,節目內容不同,今天第二場14:00上演的是阿美族篇第3集,表演者已在入口處歡迎遊客。

 

 

圖:歌舞表演禁止錄影或錄音,可以拍照,但禁止使用閃光燈,所以只能拍一些靜態畫面。

 

 

 

圖:娜麓灣劇場是圓形的劇場,觀眾大爆滿,晚進場的遊客連站的位置都不好找。

 

 

左圖:搭乘遊園車來到富谷灣區,這區主要介紹排灣族、魯凱族、布農族和鄒族,將許多原住民的住家完整複製在園區,這是嘉義阿里山鄉的達邦社住家,屬於鄒族。  右圖:屋身為竹編,屋頂為籐編棚架,是常見的原住民住屋型態。

 

 

 

圖:竹床零散於屋內,並以竹牆圍起,以增加隱密性。

 

 

圖:達邦男子集會所,是鄒族歷史、文化、技藝傳承之所,中央的火塘終年不滅。

 

 

圖:這裡有原住民雕刻家的工作室,可以現場觀看師傳高超的手工。

 

 

左圖:師傅的作品之一,這只是小兒科,屋內的作品才是真正精彩的。  右圖:這間是原住民婦女的手編創作。

 

 

 

圖:各式各樣的書套、皮夾、衣帽,很漂亮吧!

 

 

圖:大南社青年會所,位於台東縣,屬魯凱族群。

 

 

圖:大南社注重男子之訓練,15歲後須集中住宿於此,並進行嚴格的訓練。

 

 

左圖:會場內的大型木雕代表歷任男女祖先。(在台東的真品據說都已落入收藏家之手)  右圖:搗杯內沒東西,小朋友一樣玩的很高興。

 

 

 

圖:屏東縣霧台鄉的魯凱族阿禮社頭目家屋,建於1937年,全屋以石板搭建,大門只有二個滅火器的高度。

 

 

圖:裡面的高度就正常了。

 

 

左圖:屋外有百合花圖案,女子配戴表示良好婦德,男子配戴表示獵績斐然。  右圖: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器具。

 

 

 

圖:泰武頭目家屋為排灣族的家屋之一,中庭的石板立柱代表頭目的威權。

 

 

左圖:屋簷下成排的木板雕刻是貴族階級家屋的標誌。  右圖:比起現代有錢人的別墅擺設,豪不遜色。

 

 

 

圖:牡丹社住家也屬排灣族,建於1932年。

 

 

左圖:前後以土埆為牆,這已受漢式建屋的影響。  右圖:邵族杆音,木杆臼是邵族重要食品加工用具,敲擊聲音清脆響亮,表現出一種文化上的驕傲。

 

 

 

左圖:太麻里社頭目家屋,亦屬排灣族,木板為牆,茅草覆屋。  右圖:屋內有榖倉,顯示已進入農業生活。

 

 

 

左圖: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卡內特灣社住家,屬於布農族。  右圖:來吉社位於阿里山鄉,屬於鄒族。

 

 

 

左圖:搭乘遊園車準備到塔瑪路灣區,請司機特別在觀流橋讓我們先下車。  右圖:這是園區的二個小吊橋其中之一,每次限走20人。

 

 

 

圖:吊橋旁的座椅很有特色,讓後面的山水美景更加漂亮。

 

 

圖:塔瑪路灣區展示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賽夏族與泰雅族,這是賽夏族區的一些房舍,不過我對石板烤肉比較有興趣。

 

 

圖:卑南族的少年會所,舉行男子成年禮的地方,少年們同時開始接受訓練,是女性禁止進入的地方。

 

 

圖:好玩的大鞦韆,遊客只要敢挑戰,兩名原住民青年會把遊客盪到最高點。

 

 

圖: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再往前走,這裡大約是卑南族與雅美族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新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