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聽到一些訊息,得知幾天後將開始繁忙,趁苦日子尚未來臨前,把握今天的好天氣,我要到北海岸看海,起點就選在基隆市。
圖:走台5線,穿過南港、汐止進入基隆市,接近了基隆河上的實踐橋。
圖:一路往前走,行經八堵車站旁的228八堵站罹難員工紀念碑。
圖:在八堵隧道前,看到一輛車子神勇的違規停車。
圖:快接近市區的時候,停下來買瓶水,順便休息1分鐘。
圖:抵達基隆市區的愛三路,最吸引目光的是基隆港上空盤旋的翔鷹。
圖:從忠一路步行走向基隆港,這裡有最獨特的「大船泊港」景象。
圖:對街的城隍廟初建於1887年,廟旁是藝術化的地下道,地下道上方是雜亂的廣告看板。
圖:走到了熟悉的火車站。
圖:搭火車的人走出基隆車站時,一定對左前方的陽明海運大樓印象深刻,這是基隆市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物。
圖:從港西街一眼望去,包括海港大樓在內的建築,為這條街帶來最特殊的港都風情。
圖:望向遠方的中正公園,可以看到矗立山上的純白色觀音佛像。
左圖:港西街上賣的日式點心,買了3個充當早、午餐。 右圖:小艇碼頭也是相當顯眼的建築。
圖:有趣的基隆市公車。
圖:循忠一路走回到東岸停車場的上方,看著高架道路上的車流,每輛車一定會經過高架道路旁的圓尖屋頂建築,那是以訛傳訛的基隆屋。
圖:停車場上方規畫成休憩場所,是欣賞基隆港的好地方。
圖:接著循台2線到達中正路旁的法國公墓,屬清法戰爭遺址之一,現為市定古蹟。
圖:1884年發生清法戰爭,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率眾抵抗,順利擊敗法軍,當時犧牲的700名法軍就安葬於此。
圖:1909年立「佛國陸海軍人戰死者紀念碑」,佛國即為法國。
左圖:海門公園在清法戰爭遺址附近,為一狹長的公園。 右圖:海員周何根殉職紀今碑,下方的碑文字跡已相當模糊。
圖:海門公園內的民族英雄墓原名「清國人之墓」,紀念清法戰爭中陣亡的清國官兵,係日治時代由地方紳仕所建,1957年移至現址,目前已登錄為歷史建物。
左圖:公園內有個「臺灣水準原點」,為台灣水平線計量起點,是建立國家高程測量控制系統及各項工程之依據,有相當特殊的意義。 右圖:海門公園對街是海門天險的入口之一。
圖:海門天險或稱二沙灣砲台,全區佔地400多坪,屬傳統的中國城門作法,現為國家一級古蹟。
圖:接近中午時分,仍可見三五成群的遊客前來尋幽訪勝。
圖:進入城門後是營盤區,為當時軍隊駐紮的營區。
圖:大階梯為營盤區通往北、東礮臺的主要通道,共有69階。
圖:爬上大階梯後,往下俯看營盤區。
圖:海門天險內仍保存了古井與古墓,但是保留較完整的古礮臺。
圖:北礮臺的古礮之一。
圖:北礮臺的另一座古礮,火礮首線指向基隆港,由此可見此處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圖:這麼好的位置,難怪鴉片戰後,英軍屢犯屢敗,海門天險一直到清法戰爭,始被摧毀。
圖:今天的天氣不錯,在海門天險可以清晰的眺望基隆嶼。
圖:繞到東礮臺後,準備離開海門天險。
圖:對基隆的路況不熟,被複雜的單行道折騰的一陣子,好不容易才抵達安樂路旁的老大公廟。
圖:清朝泉漳移民械鬥,死傷慘烈,兩籍人士乃建立老大公墓,日治時代遷於現址改稱老大公廟。現廟歷經2次重修,在基隆地區之普渡祭典具領導地位,每年7月普渡的民俗活動,總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
圖:從台2線直達北海岸,飛馳在外木山海濱,接近基隆市、台北縣的交界處時停了下來。
圖:礁石上的大石塊像是一塊東坡肉,外面則是一片湛藍啤酒海。
圖:美麗的北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