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三五不時就下起一陣大雨,氣象報告說南部的天氣會率先轉好,於是,我跑到不會被雨淋的地方,好好的渡過這2天的假期。 

 

圖:6:04,站在台南車站前,雖然是大清早,天空卻像午後般的明亮。

 

 

圖:從地下道轉往後火車站前的大學路,等一下不用花太多的時間,準備來一場台南東區的小巡禮。


 

圖:小逛成功大學的校園,腳踏車開工的時間還沒到,一如學生們尚未甦醒。


 

圖:位於東門路一段的台南神學院是今天小巡禮的第一站,1876年正式創建,由巴克禮牧師擔任首任院長,當時學生不到20人。


 

圖:台南神學院沒有最寬廣的校區,但校園內不乏高壯的老樹。


 

圖:老木麻黃樹的樹根彷彿坐在地上的猿猴,高度為一個人採相同姿勢一般高,蔚為奇觀。


 

 

圖:本館為融入東方建築元素之哥德式建築,1903年興建,經費來自於巴克禮牧師返回英國所募得的資金,該名匿名出資者,至今仍無人知其姓名。


 

 

圖:門、窗皆為尖頂拱型,不論前門或是後門,皆有種迎接陽光照射而入的感覺。


 

 

圖:神學院禮拜堂於1957年啟用,外觀以洗石子為主,牆面為灰色,線腳為暗綠色,在百大歷史建物中名列37。


 

 

圖:從側邊看禮拜堂猶如4棟建築物結合而成,其中又以垂直高聳的鐘塔及半圓型空間的聖壇最為醒目。


 

 

圖:我在觀看外型優美的禮拜堂,暗處的小貓在偷看長相不怎麼樣的我。


 

 

左圖:禮拜堂的另一側有個面積不小的玫瑰窗,據說因為經費不足,未完成最後的彩繪玻璃。  右圖:離開台南神學院,經過了旁邊的小巷子。


  

 

圖:接著前往大東門,又稱迎春門、東安門,1725年清廷創建台灣府城城池,大東門是當時第一個興建的城門,1788年改建為兩層城樓,1954年曾被颱風所毀,1975年依原形式加以重建,現為國家三級古蹟。

 

 

圖:大東門位於重要道路東門路與勝利路的交叉口,猶如位於虎口中的小公園,兼有休閒、歷史、文化之功能。

 

 

 

圖:大東門前有2個水牛雕像,其典故可追溯至清朝,每年立春前一天在大東門外春牛埔舉行迎春禮,為農業社會的大事,官方並以布袋糊泥塑成春牛。


 

 

圖:城門基座為花崗石材料,石材以一丁一順交互砌築,其中東側(亦即外側)拱門上的匾額寫著東安門。


 

 

圖:西側拱門上為灰泥框,題有迎春門,女兒牆上開有數眼,為捍衛城池的射擊口。


 

 

圖:接著轉往台南東門教會,該教會創立於1903年,最初由巴克禮牧師夫人借用台南神學校教師宿舍開設佈道所。


 

 

圖:1926年興建了英國式建築的教堂,一直留存至今。東門教會改革台灣纏足、吸鴉片、娶細姨之陋息,並創辦台灣神學院、長榮中學、長榮女中及台灣第1座現代醫療機構新樓醫院,為了紀念巴克禮牧師對斯土之貢獻,2003年東門教會更名為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堂。


 

 

圖:每到一個教堂,總會特別注意色彩豐富的彩繪玻璃窗。


 

 

圖:東門教會的入口為羅馬式建築,拜堂門前半圓拱型白色穹頂有羅馬拼音的台語文「TI-LM TANG-MNG PA-KHEK-L K-LIM KU- HE」。


 

 

圖:東門教會的側邊則具有東方式建築風格。


 

 

圖:東門教會的對街為東門教會附設幼稚園,以及府城味十足的公車亭。


 

 

圖:最後繞到了東門美術館,此為日治時期所建的巴洛克式建築,因許家子女散居各地後而荒蕪,1996年曾規畫成藝術展演及餐飲場所,可惜經營者遷移他處後,再度封閉,有待歷史空間的重新再利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新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