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newbrue/1383327616-420502764.jpg)
桃源鄉是高雄3個原住民鄉的其中之一,布農族佔境內人口90%,舊名「雅你」源於布農族語的「Gani社」,1956年中央政府以名稱不雅(會嗎?
),改名「桃源鄉」。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l.yimg.com/f/i/tw/blog/smiley/6.gif)
從台20線進入六龜鄉後,繼續東行,尚未進入桃源鄉時,會先抵達桃源鄉建山村,像這種村落不在本鄉,反而地處另一個鄉鎮境內,稱之為「飛地」,飛地的形成,多為原住民部落。
圖:建山村、家扶桃源彩虹工作坊,15:42進入建山村,從台20線左轉進入建山部落的小路有2條,一前一後,兩條路都叫建山巷,第一個入口設置了布農族獵人與狗的雕像。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newbrue/1383327617-1325549300.jpg)
圖:我從第二個入口進入,入口處的雕像為布農族婦女及小孩,從雕像可以知道布農族的傳統服飾以黑色為基調。
圖:即使建山部落「飛入」六龜平地鄉內,部落裡仍保有山地鄉特有的純淨感,不會太高的房子,似乎象徵了人不可與大自然爭高;簡單的雕飾或植栽,看起來不會醬氣,卻流露出簡樸的藝術氣息。
圖:一眼望去,部落裡最高佻的建築莫過於建山教會,高聳的十字架,遠遠就能看到。
圖:部落裡沒有大聲喧嘩的吵鬧聲,碰到的每一個人,即使面對外來陌生的我,也沒人露出防備的表情。
圖:天真無邪的小娃兒。
圖:不會關閉大門的建山國小,與外在的街道、環境融為一體。校園有許多布農文化的圖雕或陳列,礙於現在是上課時間,不便入內打擾,僅走進入口大道參觀。
圖:入口的「進倉祭」的雕像,進倉祭把原本暫存田中小農屋裡的粟穗全部搬回家,推至家中榖倉之後進行祭典,祈求這些堆積如山的小米永遠吃不完。
圖:蓋在部落外圍的庭院樓房,反而顯得格格不入。
圖:更邊緣的五龍宮,更是顯的寂寞。
圖:建山村裡有間合法的「亞力民宿」,向女主人問了住宿事宜,女主人訝異的笑了,自從八八水災之後,民宿再也沒有旅客,我來的太突然,主人沒做任何準備,女主人建議我住到寶來溫泉區。
圖:女主人黃女士是嫁入部落的嘉義人,民宿除了住宿外,同時了提供皮雕工藝及原民美食,在八八水災之後,更身兼災區重建的家扶協助工作,教導學員學習皮雕藝術技能。
圖:家扶桃源彩虹工作坊裡的各種手工藝品,除了皮雕,也有編織藝品。
圖:不全然是女主人的作品,也有各學員的作品,因為手工製作,每個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基本上每個作品的構圖皆保有原住民風格。
圖:挑選了一件構圖簡單的皮手環,150元,女主人說這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婦人的作品。臨別前女主人說如果我到寶來找不到住宿的飯店,歡迎我再回來,最後再送我一句話:「上帝祝福你。」一句簡單的話,在毫無預料的情況下聽到,讓我特別感動,接下來在桃源的行程,我將一直戴著這只手環。
圖:台20線(南橫公路),昨晚夜宿寶來溫泉區,第二天早上8點,從台20線進入桃源鄉,果然我得到滿滿的祝福,今天是晴空萬里的好天氣。
圖:台20線伴著荖濃溪而行,溪邊仍散佈著落石與漂流木,災後的瘡痍不是短時間就能平復。
圖:綠茂溪是荖濃溪的支流,架在綠茂溪的便橋,以8個貨櫃支撐著。
圖:其實路況一切良好,只是周圍的溪亂了,山也凸了。
圖:埔頭溪上,也是貨櫃承載的臨時便橋。
圖:高中村,8:23即將抵達高山村。
圖:路邊的鄒族雕像,顯示除了布農族外,高中村還居住了另一個原住民族群。
圖:選舉快到了,特定候選人突然空降在這個與世無爭的部落,選舉過後呢?
圖:興中國小,高中村的避難所。
圖:高中村的街景。
圖:守望相助,清掃家園。
圖:台20線(南橫公路),過了高中村之後,接近塔羅留溪,塔羅留溪是鄒族的私密景點,溪流落差大,加上水量充沛,溪內有驚人的魚群數量。
圖:然而,今天我所看到的塔羅留溪…
圖:穿過了塔拉拉魯芙隧道。
圖:溪流應該是清澈的,尤其是低污染的山區,然而一旁的荖濃溪依然混濁著泥沙。
圖:抵達「舊社」,沿路只看到一間房屋。
圖:危險的落石路段。
圖:對面崩落的崖邊,出現了一條瀑布。
圖:騎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下方是彎彎曲曲的溪流,遠方隱約看到一個聚落,正是桃源鄉的行政中心「桃源村」。
圖:桃源村、原住民文物館,8:59,進入桃源村後,迎面而見的是美麗的原住民壁畫。
圖:桃源村的地勢較平坦,聚集了較多的住家及商店,桃源鄉的行政機關皆設在此處。
圖:住家多為2至4樓,最高點依然是十字架,即使是成排的簡單住屋,看起來依然風景如畫。
圖:桃源鄉原住民文物館成立於2008年,三角錐形的屋頂在這個地方特別顯眼,館前的廣場,可做為各種祭典舉辦之場所。
圖:文物館共分3層樓,展覽的典藏品以布農族及南鄒族的文物為主,另外有手工藝教室、會議室等場所。
圖:布農族埔里社南蕃酋長的老照片。
圖:除了展示與原住民有關的食衣住行外,文物館同時身兼美術館的功能,1樓展區目前舉辦方彩欣教授的數位藝術特展「省思文明」。
圖: 台20線(南橫公路),過了桃源村之後的台20線,目前只是臨時便道。
圖:從桃源監工站之後,路況將轉差。
圖:那一排貨櫃不是無聊人士堆疊出來的積木,也不是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而是一條路。
圖:遠遠看是一排貨櫃,當我騎上去之後,感覺不出這是一排貨櫃。
圖:勤和村、殘破的少年溪風景區,接著抵達了勤和村。
圖:這裡同時也是「少年溪風景區」,為南橫馳名已久的景點,從道路的兩旁看來,似乎一切正常。
圖:路旁斑駁的圖雕。
圖:全國第一屆抓豬比賽冠軍的雕像。
圖:風景秀麗、奇岩怪石、飛瀑湍洩、露天溫泉,這些都是昔日少年溪風景區的寫照,而如今所見,一切已化烏有。
圖:少年溪吊橋,如今只剩半個橋墩孤立在亂石堆中。
圖:前方的美秀台地,曾有十公頃的梅樹,也…
圖:少年溪過後的台20線,將轉為河床便道,想到昨天在那瑪夏鄉河床便道的艱辛,我打了退堂鼓,調頭後,即將告別這個美麗的原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