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寮北溪在山谷間蜿蜒,前往霧台的路伴著隘寮北溪,也像百步蛇般在山中迴旋。今天早上將進入霧台鄉,路途有點遠,但相對的,這是一個較少受漢族文化侵入、保留大部份原住民文化的純正台灣原鄉。
霧台原為西魯凱族霧台社居住地,魯凱語之「霧台」係指許多小社聚集成的大社,所以與「霧」沒有關係。
圖:台24線,台24線(霧台公路)是進入霧台的重要道路,過了三地門鄉達來部落之後,有個三德檢查所。以前通過檢查所前,必須事先辦理甲種登山證;即使辦了登山證,說不出霧台友人姓名的話,檢查所不見得會放行。現在或許是觀光因素的考量,直接到檢查所填寫資料,不用繳費,就能進去。
圖:通過三德檢查所後,還要走一段路才能到達霧台鄉。一進入霧台,就看到從山壁落下的伊拉瀑布,這清晰的流水,似乎在洗滌遊客的心靈,告訴遊客進入霧台時,必須保持單純的心,不能帶有雜念。
圖:附近有座涼亭,佇立在高處。
圖:從涼亭俯看我剛才走過的橋和公路,不管山、溪或是路,都刻畫出最美的線條。
圖:神山部落,又是一段路程之後,總算抵達神山部落。正式進入部落前,左側的下坡路是通往神山瀑布的小路,和路邊掉落亭頂的涼亭一樣,這條小路略顯坎坷。
圖:神山部落就在前方,倚著山脈,有點詩意,有點靜謐,有點像飄渺的仙境。
圖:放棄了神山瀑布,直接進入部落。神山部落又稱為「下霧台」,算是霧台鄉的行政中心,像鄉公所、圖書館都在這個部落。
圖:高高的瞭望台。
圖:多功能活動中心裡即使沒有半個人,依然隱約透露出部落的活力。
圖:神山部落倚著山坡建立,部落面積不大,最適合慢慢步行,穿梭在每一條小街道與每一棟房屋之間。
圖:眼尖的人很容易發現「神山第一家」。據說這家人的祖先是名獵人,從舊好茶步行至此,在這裡蓋屋居住。而後其他族人相繼遷居至此,才形成今日的部落。所以「第一家」是如假包換的第一家,別無分號。
圖:民房整齊的建築在街道旁,在轉彎的三角地,就順著地形蓋成形狀不規則的房屋。
圖:不得不參訪神山頭目家屋,以示對部落居民的尊重。魯凱族的頭目為世襲制,具有土地、河流、獵區的支配權。當家頭目的家屋由部落眾族人共同建造,以供擁有貴族血統的頭目居住。
圖:頭目家屋的屋簷下有精美的人像雕刻,象徵著家族的尊貴。
圖:頭目家屋為一橫向石板屋,如果從側邊看,就能看到一層層的石板結構。
圖:許多民房有不一樣的雕刻與裝飾,主題圍繞在魯凱族的傳說與文化。比如刻有百步蛇的陶壺為貴族使用,沒有百步蛇圖騰的陶壺為一般平民使用;比如月亮神曾在此落腳休息,神之部落因此稱此地為神山部落。
圖:家人曾經代表國家出國運動比賽,房屋就畫上運動員為國爭光的圖案。
圖:偶爾也會發現一些比較現代或卡通的畫風。
圖:一一走過特色千變萬化的民房,雖然不認識半戶人家,但有時候有種想要敲門拜訪的念頭,因為這些雕塑或圖案太吸引人。
圖:有的空地上曬著樹豆或愛玉。
圖:在水源地上寫著神山部落的由來,獵人遷居至此,和發現這裡的水源地有連帶關係。
圖:在聖心堂的旁邊有一個大型的傳統集會場,這也是值得參訪的地方。
圖:階梯旁有婦女舞蹈的浮雕,魯凱族的四步舞是重要舞蹈,雙手張張呈「人」字,交叉組成封閉的圓圈或流動的人龍。
圖:百步蛇是地位崇高的神祇。魯凱族流傳著少女巴冷與鬼湖百步蛇王成親的故事,蛇王後來送上七彩琉璃珠作為迎聚巴冷的禮品,從此魯凱族才有了琉璃珠。
圖:以石板岩堆疊而成的巨人像,有如鎮守部落的勇者。
圖:圍牆上有成排的人形岩板,有如正在眺望遠山,很多人假日喜歡到山上景觀餐廳,不就是這個模樣。
圖:在神山部落裡,想休息的話,神山愛玉冰是很多人的選擇,而且早上就開始營業,不用擔心吃不到。
圖:神山部落將愛玉做為重點發展的產業,因為好山好水好空氣,讓這裡生產的愛玉聲名大噪。
圖:可以坐在一樓的位置,牆壁、椅子處處充滿魯凱族特色。
圖:二樓有寬廣的平台,樓梯扶手是以連杯和木杵改裝,讓人怎麼捨得觸碰這些藝術品。
圖:二樓平台散置的桌子並非大賣場那種廉價品,而是精美的原住民木雕。
圖:除了木雕,還有琉璃串珠作品,足稱魯凱族文物館。
圖:品嚐愛玉的同時,還能欣賞遠山的風景,堪稱高檔享受。
圖:我點了小米愛玉,35元。這裡的愛玉沒有切成小方塊,直接豪邁的放進大大塊的愛玉,口感清爽滑嫩,因為加了檸檬,多了酸酸甜甜的滋味。另外添加黏稠的小米,看似反差很大的兩種食材,吃起來不僅不突兀,反而很特別。
圖:接著又走到了鄉公所前的廣場,廣場前放置的人形雕像,原本分佈於各部落,後來因為遷村的因素,刻意共同保留於此。
圖:準備離開神山部落,又發現路邊民宅屋頂上的雕像,不得不佩服原住民的藝術天份和生活美學。
圖:霧台部落,大約幾公里的路程,我抵達了下一個部落「霧台部落」,一進入部落,立刻被華麗的浮雕吸引住。
圖:霧台部落同樣建立在山坡上,同樣的適合以步行參觀部落,參觀的起點選從霧台國小開始。
圖:霧台國小是個小而美的學校,教室大樓的建築結構現代,但外觀依舊保有原民特色。
圖:操場的對面是保健室,再後面則是校園外的馬路。雖然校門口貼著上課時間不得參觀的字樣,還是有幾位觀光客亂闖。嗯!我就說平地人比較青番。
圖:靠這一側仍有圍牆,而且牆上佈滿魯凱族生活的圖雕。
圖:魯凱文物館與霧台國小相鄰,外觀由國寶級藝術家杜巴男及其子設計完成,是整個霧台鄉最重要的一個博物館,可以視為認識魯凱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圖:魯凱文物館的參觀門票,20元;認識魯凱族的文化,無價。
圖:樓上、樓下都可以參觀。
圖:生動的木雕,刻磨出族人生活最真實的一面。
圖:服飾的配戴,有一定的規則。像小米環飾只有女人才能配戴、非植物的未婚女子頭飾於儀式場合使用。
圖:花生環飾是小朋友的季節頭飾;有百合花的長老頭冠則是貴族使用。
圖:男長袖鹿皮衣、男刺繡上衣都是超過六十年的文物。
圖:各種精緻的木雕。
圖:石雕人頭採集自新佳暮部落下方一處最禁忌之地,而後方的石器則是採集自舊好茶部落。
圖:文物館的二樓有一間傳統的石板屋,呈現橫長的矩形,配有一門及二窗。
圖:石板屋的大門通常只有一公尺,須要彎腰進入。一般而言,只有樑柱及屋頂石板下層使用木材,其餘都是石板。
圖:走進石板屋,看似沒有隔間,其實配置區域區分臥室、床台、爐灶、坐台、豬舍等。
圖:而石板屋內通風良好,沒有悶的感覺。
圖:原住民的石板屋是台灣珍貴的國家級財產。
圖:魯凱文物館前方的廣場,是每年八月豐年祭的舉辦場地。
圖:霧台部落有一條一公里長的岩板巷,由板岩及頁岩砌成的文化景觀步道。
圖:走在巷道上,處處有故事。在霧台頭目家屋外的庭院有二塊大石板,上頭以日文寫著昔日大頭目的事蹟。
圖:大頭目家屋的木窗,比什麼氣密窗都還要珍貴。
圖:頭目家屋的大門敞開,哈哈哈!好想進去。
圖:走在霧台部落,會發現好多民宿。
圖:一間間的民宿,充滿魯凱工藝之美。
圖:在霧台部落裡,最大的建築物應該就是基督長老教會。長老教會是部落族人花了三年的時間,親手打造的石造教堂,氣勢非凡。
圖:教堂的階梯扶手是連續性的人像木雕,值得讚嘆。一經比較,一般高樓大廈的生冷鐵製扶手全都被比下去了。
圖:教堂是杜巴男先生生前的最後作品,族人也以此教堂做為對他的懷念。
圖:如果要進去教會參觀的話,要酌收十元清潔費。
圖:繼續走在部落裡,每走幾步,就有不一樣的雕塑,走到那裡都不孤單。
圖:現在社區流行彩繪,和霧台部落相比,流於表面。來到霧台部落,才知道這裡才是真正的將彩繪與部落、生活、景觀相結合。
圖:走進原鄉,才能體會原住民文化的精深,聽到許多原住民的傳奇故事。至此,不得不承認原住民文化和漢人文化不分軒輊。
圖:在魯凱族裡,狩獵是男人的工作,也是男士們取得某種榮耀和權威的管道之一,男孩子有獵獲,才算成年人。
圖:這一戶人家以泥塑人臉為主要裝飾,中間那位好像是平地來的店小二。
圖:路邊曬著愛玉和花生。
圖:通常有掛豬頭骨的住家,表示內有獵人。
圖:突然發現傳統石板屋的屋頂都擺了一些石頭,不知情的人可能以為這是鎮壓石板用的。事實上,過去屋頂上放的是頭顱,用以威嚇敵人,現在沒有頭顱,就用些石頭做替代。
圖:走進海平面一千公尺以上的霧台,沒有人不會愛上這個山中部落。
圖:台24線,從原路回頭,空氣中漸漸瀰漫著霧氣。
圖:歷經幾次風災的肆虐,交通已經修復,才能讓大家平安的來,平安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