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北歐的芬蘭隊
第7屆瓊斯盃國際籃賽
比往年規模更大,參加隊數更多,實力更強
文/李廣淮
瓊斯盃的奪標局面愈是如此撲朔迷離,愈是讓觀眾著迷。其實,不僅勾起了球迷的興趣,參加比賽的各國球隊,更有許多人是三番兩次的來到台北參加瓊斯盃比賽,例如,瑞典男子隊的領隊兼教練兼球員肯格蘭,他已是連續第五次籌措經費遠道來華。他認為,像瓊斯盃這種盛會對促進球員的球藝和經驗,有相當價值。此外,對於結識四面八方的朋友,更是有很多收穫。
就是擔任瓊斯盃國際籃賽的各國球隊接待員,也有許多如此著迷的例子。去年,我國駐巴拿馬大使曾憲揆的千金曾文瑜,利用返國陪侍外祖父雷法章的機會,客串第六屆瓊斯盃接待員的工作,她分別接待了美國、泰國等隊,更然,…(註:剪貼文章已模糊)對我國留下美好而親切的印象,曾文瑜儼然「籃球大使」,她感覺這活動極有意義,今年又介紹了她的妹妹曾文瑾專程返國,這次要擔任西班牙語系的祕魯及薩爾瓦多兩隊接待員。
籃球熱季結成姻緣
各國籃球名將在瓊斯盃結交朋友的故事很多,例如,英國女籃隊隊長在台北球場認識了美國籃球裁判奧士邦,結果兩人結婚成親。
又如,球場上最冷靜的韓國女籃之「寶」⑮朴贊淑,賽完球後感情奔放,居然由選手村直追到中正國際機場,為的是向一位美國黑人女球員說聲「珍重再見」,結果兩人依依不捨淚眼告別。
有一位曾當選瓊斯盃明星男球員的瑞典隊員,迷上一位華航女籃球員,結果他到處謀職,希望留在台灣打球工作。雖然,他沒有如願,但卻連續五年,每年夏天一定向台北瓊斯盃報到,成為最忠實,也最資深的球員。
英國籃球裁判大衛奈勒,也愛上了台北美麗的風光和濃郁人情,不久前他辭去了英國電腦工程師的高薪工作,專程來台北學中文結交朋友。
今年瓊斯盃有許多國家是風聞瓊斯盃盛名,毛遂自荐而來比賽的。這種現象,對於籌備這項盛會的全國籃協工作人員來說,真是感慨萬千!前一、二屆瓊斯盃比賽,我們邀請外國球隊方面,遭遇到不少困難;許多受邀的外國球隊對這項賽會的信心和興趣不夠,也有許多應邀的球隊實力水準不夠……。還有一些被邀的對象,因為我國籃協的國際會籍問題尚未解決,不願意派隊來訪。
這種國際籃壇形勢的扭轉,真要歸功於全國籃球協會理事長余紀忠先生的努力,民國六十五年他剛挑起領導籃協重任時,我籃協在國際籃總(FIBA)及亞洲籃協(ABC)的會籍先後已被暫停了兩年,由於受了國際體壇會員國禁與非會員國交流的慣例影響,各國都不願派球隊與我們來往。我們國內的籃球運動淪入了悲觀低潮。
緊迫盯人打破僵局
此時,全國籃協理事長余紀忠親自出馬,飛至加拿大蒙特婁奧運會,找正在那兒主持奧運籃賽的國際籃總祕書長威廉瓊斯博士交涉理論,要求他給予我國青年參加國際活動的權利和機會。
當時余理事長搬進瓊斯博士所住的香檳大飯店,採取緊迫盯人的方式,每天一大早趁瓊斯博士外出之前,就登門找他據理力爭,要求給予我國熱愛籃球的青年人應有的國際交流機會。
瓊斯博士每天早上的美夢,都被余理事長敲門喊醒,有一次他氣極了說:「我真恨不得把這個擾人好夢的傢伙給拋出高樓窗外。」
話雖如此,瓊斯博士卻被余理事長鍥而不捨的精神所感動,當時他就親筆寫了一封保證函給余理事長,指出中華民國的籃球隊可以參加任何國際交流活動。
蒙特婁奧運會閉幕後,瓊斯博士由加拿大赴倫敦訂製了一座銀盃,送給了余理事長,並授權我國主辦每年一度的亞洲區瓊斯盃國際籃賽,另一個瓊斯盃是由歐洲及南美洲每隔一年輪流接辦一次。
瓊斯博士於主宰國際籃總事務四十多年後,已於兩年前去世,他的祕書長繼任者南斯拉夫籍的史坦考維奇博士,曾於前年來華與余理事長簽訂了我國籃協恢復會籍協議書,當時第五屆瓊斯盃國際籃賽正在台北舉行,史坦考維奇祕書長在開幕典禮中宣佈這項好消息。
今天,當球迷們看到全世界的籃球勁旅湧來台北參加瓊斯盃盛會,應該瞭解這是我們七年奮鬥開創出來的局面,而連帶的對我們其他方面的國際處境,充滿了鬥志。
圖:一下飛機,就練球。(註:芬蘭隊)
圖:芬蘭選手,十六歲的古塞斯圖是今年瓊斯杯籃球賽,所有隊伍中最年輕的球員,身高一七八公分。(胡毓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