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三結社區欣賞了奇妙的稻草藝術,下午將從市區一路玩到西南邊的西鎮社區。行前已經知道大埤是台灣酸菜的主要生產地,心想頂多參觀酸菜文化館,瞭解這個產業在大埤的發展情形。沒想到這個季節剛好是醃製酸菜的旺季,一路走下去,竟能處處聞到淡淡的酸菜香。
圖:市區,接近中午的時間到達市區,簡簡單單的幾條馬路,明顯比旁邊的土庫、斗南、大林還要冷清許多。
圖:我想要的午餐,今天沒營業。
圖:洽源馨西點麵包廠,隨意逛逛,看到南門街上有一家八十年老店「洽源馨西點麵包」,招牌上的寫著「鳥仔餅」似乎很有趣。
圖:三、四十年代因為地瓜大量生產,當時具有巧思的老阿公製成鳥仔造型的地瓜餅,鳥仔餅於是誕生。一包80元,原本抱著好玩的心態買回家,卻意外的不錯吃。
圖:小點子肉羹,問了洽源馨的老闆娘這裡有什麼好吃的?老闆娘想了一會,推薦了小點子肉羹麵。
圖:肉羹麵,30元,價格很便宜,今天的午餐花不到一枚大銅板。
圖:157縣道,從157縣道離開市區,路旁休耕的農田擺了一捆捆稻草捲,一眼望去,好像裝置藝術。
圖:三山國王廟,跟著指標轉彎,找到了三山國王廟,這座廟宇建於清嘉慶14年(1809),現被定為國家三級古蹟。
圖:三山國王廟旁的小公園。
圖:三山國王廟旁的住家與道路。
圖:北極殿,另一座特殊的廟宇是北極殿,廟裡珍藏了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柯象肉身木乃伊,柯象原為一名大埤的乩童,1878年過世。添完香油錢後即可入內瞻拜柯象肉身,但禁止拍照。
圖:酸菜文化館,大埤是酸菜的故鄉,157縣道(民生路)旁設立了酸菜文化館,讓這項獨特的產業能夠持續推廣。
圖:館內的酸菜製作區忙著製作酸菜,但這一區禁止入內。
圖:遊客可以進入文化館內。酸菜以芥菜醃製而成,我不敢吃芥菜,但喜歡吃酸菜,加工前和加工後差別十萬八千里。
圖:館外放置的農車。
圖:辛苦的牛杯杯。
圖:大太陽底下,辛苦之後,將會是滿滿的豐收與喜悅。
圖:傳統上以酸菜桶醃製酸菜。
圖:酸菜產業及在地文化的介紹。
圖:等公車是很無聊的事情,如果有一座稻草舖頂的候車亭,將變的幸福許多。
圖:有趣的石板浮雕。
圖:這才是大埤最具代表性的風貌。
圖:農具與畫作。
圖:館內陳列了許多稻草藝術作品。
圖:爸爸、媽媽和小孩。
圖:用梅乾菜製作的作品。
圖:大埤采風的攝影展。
圖:離開酸菜文化館後,接著一路上常能看到酸菜的浴缸--酸菜桶。
圖:而且,很多酸菜桶已經塞滿了芥菜,空氣中沒有刺鼻的味道,只有淡淡又開胃的酸菜香。
圖:沒想到一個名不經傳的小農鄉,竟然供應了全台百分之八十的酸菜。沒有聽過大埤的人,也應該吃大埤生產的酸菜。
圖:三秀園,經過了怡然社區,看到一潭池水。
圖:旁邊是佔地一萬多坪的三秀園,為當地張姓望族所有。不知道有沒有對外開放?還是不要冒險的好,被人轟出去的滋味並不好受。
圖:三省軒,三秀園不得其門而入,倒是看到三省軒的指標,跟著指標,找到了三省軒古厝。
圖:三省軒為合院建築,以磚、木為建材,部份建築物已有百年的歷史。
圖:屋外的大型稻草鴨、鵝還是什麼鳥來的。
圖:整修過的護龍。
圖:離開三省軒,在雲177鄉道看到了「幸福車站」。
圖:舊庄國小,下一站是舊庄國小,這是一間強調生態有機的亮點小學。
圖:一進門就看到迎賓的稻草長毛象。
圖:一公一母,分辨的出來唷!
圖:農車是裝置品,也是小學生的玩具。
圖:頗有農村公園的味道。
圖:我總覺得榖倉像戴了斗笠的大同電鍋。
圖:像不像登機前的X光門。
圖:野鳥教室是適合賞鳥的好地方。
圖:這是野鳥教室,不是菸樓。
圖:興安社區酸菜專業區,的的確確是貨真價實的酸菜故鄉,尤其在興安村這一帶,處處是一窟窟的水泥浴缸。
圖:還有藍色的塑膠桶,也是把芥菜變身酸菜的魔術道具。
圖:脫水後,就是另一個扣肉的好朋友「梅乾菜」。
圖:西鎮黃金窟,進入大埤最西南角的西鎮社區,近幾年在居民的努力下,變成很適合慢活旅行的社區。
圖:彩繪與雕飾遍及村裡的許多角落。
圖:黃金窟公園的蝸牛,永遠不會動。
圖:笑嘻嘻的小猴子。
圖:這一扇窗停滿了鮮艷的小鳥。
圖:那一道牆掛滿了鮮綠的絲瓜。
圖:沒人住的老房子似乎活了起來。
圖:沒有彩繪的老房子依然不失樸實的美。
圖:廢棄的老商店像是超大的擺飾品。
圖:住家的旁邊,或許就有一個酸菜缸。
圖:這一塊空地被打造成「猴所在」。
圖:另一處的空地,則是充滿童趣的「童年時光」。
圖:也許走著走著,就發現了一處「幸福羊圈」。
圖:然後呢!「好康龍」就隱身在另一處小路旁。
圖:最後,又不知不覺的踩進了「白鷺鷥公園」。
圖:離開令人放鬆心情的西鎮社區時,依然看到居民忙著醃製酸菜的景象。
圖:來一趟大埤,總算體會了色香味十足的酸菜文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