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往情人碼頭的方向前進,本來想走台17線,後來又決定繞回高23線,過了梓官鄉後,就到達了彌陀鄉。彌陀鄉是皮影戲與虱目魚的故鄉,自1685年以來之文獻,地名或稱微羅、眉螺、彌陀,一般認為地名源於鄉境北部港邊供奉阿彌陀佛的寺廟,但近代學者研究認為彌陀出自平埔族馬卡道語之竹子(音viro)。

圖:走高23線進入彌陀鄉,路旁的大樹宛如籠罩馬路的樹色隧道,此時雨停了下來。

 

 

左圖:很快就抵達漯底村的漯底公園,為響應政府一鄉一公園的政策,鄉公所相當細心維護這個公園。  右圖:漯底公園是岡山地區最早誕生的公園,公園內的老榕樹默默的和許多老鄉民一同成長。

 

 

 

圖:二次大戰期間為防範盟軍登陸攻擊岡山及台南機場,日本於此興建戰備道路。至今彌陀鄉仍保留許多防禦建築,被定為歷史建物,這個漯底碉堡就在漯底公園裡面。

 

 

圖:轉往海岸,到達了佔地1.5公頃的彌陀海岸光廊。

 

 

圖:彌陀海岸光廊的對面是天南宮,主祀天上聖母,創建於1880年。

 

 

圖:儘管天候不佳,浪潮澎湃而來,海岸邊仍有遊客駐足。

 

 

圖:防波堤延伸而出,在防波堤之外,風大浪大,在防波堤的範圍內,海水則是平靜。

 

 

圖:海岸光廊有許多硬體設施,在觀景平台上,遊客駐足看海,享受海濱風光。

 

 

圖:觀海平台後是小朋友喜歡的白沙嬉戲區,因為飄著小雨,小朋友沒機會在此嬉鬧。

 

 

圖:較內側有戲水河道及船型景台,大人把小朋友都帶到這裡遊玩。

 

 

圖:一旁則是彌陀漁港,或稱南寮漁港,以近海漁業為主,屬於早市,所以漁船下午出海,隔天清晨才回港。

 

 

圖:今天沒有彌陀夕照可看,只有朦朦朧朧的灰色港景。

 

 

 

圖:重回高23線,右側是由泥火山的泥漿堆疊而成的漯底山,高僅54公尺,因為是軍事管制區,無法一覽豐富的惡地形。

 

 

圖:走在筆直的高23線,隱約的流露出鄉間道路的氣息。

 

 

圖:彌陀鄉有2/5的土地是漁塭,高23線左側是整區的漁塭,成為彌陀鄉的一大特色。

 

 

圖:右側則有許多農業活動,這一片矮樹長出茂密的黃色小花。

 

 

圖:彌壽宮首建於1857年,現廟為1975年新建,主祀之媽祖臉彩粉紅,並帶點慈祥的微笑。

 

 

圖:彌壽宮左右為會議室及圖書館,宮前石獅臉平有趣。

 

 

圖:在小雨中到達彌陀公園,這個綜合公園深具遠景,讓鄉民的生活品質往前邁進。

 

 

圖:彌陀公園內保留了日治時代的彌靖防空壕,二次大戰時,許多人就在這裡躲避盟軍的轟炸。

 

 

圖:防空壕的門已封住,但仍能從門外一窺壕內的樣貌。

 

 

圖:在彌陀鄉最後看到的是位於鹽埕村的高射機槍砲塔,有2層樓高,上有許多機槍防禦孔,彌陀鄉保留的日治時代防禦建築數量不少,今天1個小時的停留,一共看到了3個。

 

過了彌陀鄉,雨勢轉強,這種雨是打在身上會痛的那種大雨,去情人碼頭就沒什麼意思了,所以我直接回轉,回到高雄左營時,雨停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新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