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冬鄉舊為平埔族的「茄藤社」,漢人遷入後,因有許多茄苳樹而稱「茄苳腳」,日治時代改稱「佳冬」,鄉內以閩南人及客家人為主。這一站選擇佳冬,我要看看這裡的早晨。

 

左圖:早上7:13,空氣中帶著薄霧,我到達了佳冬。  右圖:火車站前的馬路冷冷清清,我心想佳冬一定是個寧靜的小鄉鎮。

 

 

 

圖:當三合院出現在我的眼前,客家風情已緩緩流露。

 

 

圖:通常狗有懼高症,前方有一隻小白狗雄糾糾的站在屋頂上,非常奇妙的情景。

 

 

左圖:沿著佳昌路走,走到了佳冬觀音亭,亭內鮮花朵朵。  右圖:在早餐店吃早餐,2份烤土司加大杯熱咖啡,一共35元。

 

 

 

圖:佳冬車站附近為六根村、佳冬村,屬於客家六堆中的左堆,所以處處可以看到古老的祠堂。

 

 

圖:當我走到佳昌路、啟南路的交叉口,寧靜街景變換成人氣市集,原來佳冬鄉的一天,是從一個充滿活力的早晨開始。

 

 

圖:在客家村落裡,一定有三山國王廟的守護,我看到廟裡寫著非信徒不要進入,於是我只走到廟前的階梯。

 

 

左圖:我看著市集裡的攤販,買菜的人和賣菜的人一樣有精神。  右圖:我看著人來人往中,戴斗笠的老婦人帶著一身的樸實,或騎著腳踏車,或騎著摩托車,

 

 

 

圖:三級古蹟蕭家古厝座落於市集之中,1846年興建,是台灣唯一的五堂六院。

 

 

圖:蕭家是早期佳冬大戶,古厝佔地1500坪,共有50多個房間,這是邊門一景,紅磚砌成門窗,窗下之牆以龜殼構圖。

 

 

圖:蕭家古厝為典型的客家圍龍式建築,但是古厝大門帶有巴洛克式風格。

 

 

圖:門頂是2隻趴伏的雄獅,蕭家先民以釀酒為業,後來改作染布及米榖而致富。

 

 

圖:蕭家古厝是屏東縣第1個民營化古蹟,上午9:00開放,酌收清潔費50元,因為開放時間未到,我只能從窗戶外往裡面瞄一眼。

 

 

圖:側看這一大片馬背式的屋脊,美麗而壯觀。

 

 

左圖:另一側為石頭牆,看起來相當堅固。  右圖:側門坐了一隻小花貓,幫牠拍照時,小花貓竟然把後腳抬高。

 

 

 

圖:在蕭家古厝旁有一間廢棄的蕭家洋樓,1930年左右興建做為招待所之用,這是台灣第1樓使用空心磚的洋樓。

 

 

圖:步月樓為蕭家書房,和古厝同被列為三級古蹟,門樓屋脊為短式燕尾脊,甲午戰後曾受波及而殘破,現貌為2004年整修。

 

 

圖:林家亦為佳冬大族,這是林家的西河堂,堂號把「堂」字擺中間,因此照唸的話會唸成「西堂河」。

 

 

圖:悄悄的走到了羅氏宗祠,這個宗祠也有百年歷史,在外牆及理學第大門口都貼上了對聯。

 

 

圖:在羅氏宗祠的兩側有整排的住屋,可以想見昔日羅氏的繁華,當我在拍照時,住屋的大門打開,走出了一位老婆婆。

 

 

圖:老婆婆是客家人,今年94歲,後代幾乎北上工作,她熱情向我打招呼,從短暫的言談中可以感覺出她對羅家古厝的驕傲,她說以前有很多人來參觀,現在比較少了,我想她是希望能有更多遊客前來。

 

 

圖:這張照片的取景是老婆婆的建議,從她身上,我感受到遺忘已久的人情味。

 

 

圖:順著溝渚路走,我來到了北柵門,客家先民為了防禦而興建了東、西、南、北4個柵門,現在東、南2個柵門已拆除。

 

 

圖:北柵門的屋頂曾因颱風倒塌,經整修後已失去原貌,柵門牆體一側鑲有蕭家於1820年築的褒忠碑,是相當珍貴的文物。

 

 

圖:位於佳興路上的楊氏宗祠為三級古蹟,1919年興建,祠堂前有全台唯一的太極兩儀池,象徵楊家子孫生生不息及遇水則發,楊氏宗祠並未對外開放。

 

 

圖:佳冬盛產有名的黑珍珠蓮霧,楊氏宗祠附近剛好有一大片的蓮霧田。

 

 

圖:12-5月為蓮霧的採收期,在蓮霧田看不到紅透的蓮霧,因為一顆顆蓮霧都被紙袋包住。

 

 

 

左圖:福德柌旁的老榕樹樹齡估有140年,是村民認為具有神意的老樹,或稱龍樹聖公。  右圖:循著冬根路準備回到市集,似乎佳冬的貓特別溫馴,完全不理會我站在牠旁邊。

 

 

 

圖:冬根路是清朝即有的老街,現在看起來,仍像古時候的那一條街。

 

 

圖:冬根路上較引人注目的古厝是張家清河堂,也有相當的歷史了。

 

 

圖:西柵門在冬根路上,不論外型或彩雕皆將客家習俗表露無遺。

 

 

圖:西柵門原被列為二級古蹟,因村民過於熱心修建,被降為三級古蹟。

 

 

圖:今天我在佳冬鄉的最後一段路程,我喜歡這樣的早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新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