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趟的南瀛行,依然是無拘無束的單人旅行,儘管臨行前,又有些人質疑一個人怎麼玩?台南有什麼好玩?我不需要做任何解釋,因為這是我的旅行,不是大家的旅行,我只管帶著自己習慣的心情,踩著自己熟悉的步伐,然後呢!前去造訪我所陌生的每一個地方。

第一站,我在佳里小鎮尋找新鮮事。 

 

圖:台19線,南台灣的早晨不一定赤炎炎,至少這裡的風是涼快的,在陽光與微風的伴隨下,8:13,我從台19線進入了佳里鎮,在路邊相迎的,是隻枯木組成的超大陸龜。


 

圖:前進的腳步仍未停歇,經過鎮山宮時,我與其他的大車、小車都得尊重路中央的大樹。


 

圖:佳里街區,我鍾情於小噗噗的旅行,因為小噗噗能讓我鑽小路或任意迴轉,進入佳里街區時,當我搞混行進方向時,不管在那個路口或路邊,小噗噗總能隨時想停就停。


 

圖:經過蕭壠分線時,這條源於烏山頭水庫的灌溉圳路雖然美麗,但很明顯的,我已經走過了頭。


 

圖:走錯了路,固然讓人迷惑,北門高中的側門入口為何掛上政黨圖黴?也著實讓人迷惑。


 

圖:金唐殿,找到了中山路,第一站先停留在金唐殿。


 

圖:金唐殿創於康熙37年(1698),主祀蕭府王爺及朱、雷、殷三五爺,是佳里知名的古剎,至今依然保持著古樸的建築風格。


 

圖:金唐殿以古物及剪黏作品聞名。對於出遊的人而言,大廟是重要的,撇開宗教信仰不談,廟宇常具有路標、中途站、洗手間的功能,同時廟宇四周,往往是當地的文化或商業活動中心。


 

圖:佳里舊市場,金唐殿四周確實是佳里的商業集散重鎮,舊市場與商店街正擠入大批的人潮,在附近隨性的逛了一圈,看到什麼呢?我看到了「大新娃娃」裝。


 

圖:舊市場一帶的熱鬧應該從以前就開始,老市集總會留下一幢幢的巴洛克式立面街屋。


 

圖:包仔福佳里肉圓,在舊市場裡,找不到包仔福佳里肉圓,我並不那麼失望,因為延平路上有另一間分店,找到了這家分店,我仍將有一份幸福洋溢的早餐。


 

圖:包仔福的湯肉圓很有名,但我仍點了傳統的乾式吃法,1顆30元。肉圓的皮夠厚,經過油炸後,表皮雖然微酥,但內皮仍保留蒸肉圓的軟Q,內饀含有肉塊、脆筍及香菇片,加上口味重但不死鹹的淋醬及附湯,特別美味,吃完後竟有「更餓」的感覺。


 

圖:南26線,一開始的行程即是順利又有趣,離開佳里街區後,轉往南26線,在整個大台南地區,總能發現台糖鐵道遺留下來的痕跡。


 

圖:北頭洋平埔文化園區,9:39抵達了北頭洋平埔文化園區,想探索這個平埔村,我想應該從北頭洋文化館開始,在文化館的外頭立著飛番勇士像,相傳飛番程天因擅跑,曾被乾隆皇帝召與駿馬競跑。


 

圖:北頭洋屬蕭壠社,自荷治時期,即因勢力龐大、民風慓悍而保有獨立性。現今北頭洋居民仍以平埔族為主,近代雖文化逐漸流失,但1999年重新恢復中斷百年以上的平埔夜祭後,居民正重啟平埔文化復振的工作。


 

圖:部份的平埔族民聚集在文化館內,見到我的前來,竟紛紛的大聲歡迎,請我盡情參觀,讓我飽嚐受寵若驚的滋味。


 

圖:就一般人的傳統觀念,水牛與移民之漢人習習相關。就平埔歷史而言,水牛為荷治時代荷蘭人所引進,在蕭壠一地即有121頭牛,其中「阿勇」和「阿妞」是最突出的兩頭水牛,由於平埔族為母系社會,女性具承接家族命脈及養家之責,為主要勞動工作者,因此母女兩人正帶著水牛「阿勇」出去採稻了。


 

圖:在文化館內聊天的當地人,說的不是平埔語,不是北京話,而是純正的台灣話。


 

圖:飲食往往是認識一個族群的最佳入門點,或許平埔族人想讓大家瞭解平埔文化,首先可以想辦法把平埔美食推廣出去,讓大家在夜市、在路邊、在便利商店就能買到。


 

圖:接著參觀平埔文化館內的展示。


 

圖:傳統的阿立祖公廨為茅頂竹牆,平常以檳榔、米酒及粽子祭拜,農曆3月29日及9月5日為兩個重要的祭典日,尤以前者阿立祖之生日為最。


 

圖:傳統平埔族即有不錯的生活水準,當大家看到平埔族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不宜什麼視為「漢化」的結果。


 

圖:約翰湯姆生出生於蘇格蘭,隨著馬雅各教父在台傳教,拍攝了40餘張的平埔族民影像,成為今日最早的平埔族照片。


 

圖:乾隆時期編纂的大清帝國少數民族六百幅中,所出現的平埔族,唯該圖鑑諸多靠口述來繪製,多少多少有些失真。


 

圖:林林總總的紀念章,約有18枚。


 

圖:順著平頭洋文化館旁的小路續行,可以抵達「荷蘭井」,荷治時代宣教師巴維斯(1640-1647)除引進水牛外,並開鑿此井以為民生用水,北頭洋人賴此井維生長達三百餘年,直至自來水開始供應才停用。


 

圖:荷蘭井處規畫成的小公園。


 

圖:以稻草為亭頂,別有意境。


 

圖:相傳水牛「阿勇」和「妞妞」不合,被西拉雅族人給判分居,所以阿勇在文物館前的大樹下,妞妞則在荷蘭井邊的大樹下。


 

圖:北頭洋人習慣稱黃槿樹為粿葉樹,其樹葉為製作甜粿的襯壂,曾經林立於此粿葉樹群,在國民政府遷台後紛遭砍伐,僅留唯一的一棵百年粿葉樹,成為族人共同的記憶。而百年粿葉樹的後側有條步道,為前往「望高竂」的步道。


 

圖:南26線不遠處,轉進慶長宮與立長宮共用之牌樓,一眼望去,僅能看到奉祀觀音佛祖的慶長宮。


 

圖:正悶納著立長宮的去處時,看到慶長宮旁掛著「阿立祖在後面」的不起眼小牌子。


 

圖:立長宮是間低調的阿立祖公廨,藏身在慶長宮的後側,甚至沒有觀看廟身全貌的角度,「低調」或許是百年來平埔族的習性。


 

圖:現今之立長宮於1969年重建,外觀已受漢人寺廟的影響,但供奉方式仍維持平埔族的傳統祭拜方式,比較特別的是公廨內擁有各式壺罐達28個。


 

圖:慶長宮旁的步道通往望高竂。


 

圖:而一旁的小路可通往北頭洋文化館,也就是時間充裕的話,從北頭洋文化館→荷蘭井→望高竂→阿立祖公廨→北頭洋文化館,剛好可以步行一圈。至於未來,北頭洋將規畫織布區、乘屋區、番戲會飲區、種芋區、猱採區等更多區域,以讓整個園區呈現出更完整的平埔文化。


 

圖:佳興大腸粥,從台19線北上,準備離開佳里,到目前的行程雖然充實,但五臟廟空虛了點。在未到震興宮的地方,有間百年老店佳興大腸粥,好多人聞香而至,我也來個違規大迴轉,好好聞個香。


 

圖:小碗大腸粥40元,米飯像蒸熟後再放入粥湯熬煮,因此粒粒分明,口感類似薏仁;大腸洗的很乾淨,軟而不爛,因已去除腸內物,僅保留外皮,因此只有腸香味,沒有半點腥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新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