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相傳兩百多年前,有一戲班經過高屏溪畔的大榕樹,須全班人員牽手,方可圍繞整個樹幹,因此稱此地為「大樹腳」。同治年間,高屏溪暴漲,沖失了老榕樹,大樹雖然不見,但留下「大樹」這個地名。

或許是「大樹」這個通俗的地名,大樹很容易被誤解為一個村或一個庄,許多人對鄉內的佛光山、九曲堂、高屏溪舊鐵橋的印象反而更深,說真的,以前我就是這樣。

圖:斜張橋,早晨8:34,從台21線南下,當我撲向路中央的天羅地網時,就表示大樹鄉到了。



圖:斜張橋為橫跨高屏溪的南二高橋樑,由於高屏溪兩岸高低相差60公尺,為了配合地勢變化及增添景觀,而興建出台灣第一座不對稱式斜張橋,遠遠看過去,彷彿一艘揚帆待發的大船。



圖:台21線,大樹鄉的地形狹長,外型和台灣本島一樣像個番薯,台21線由北至南貫穿全鄉,過了斜張橋後,首先將經過佛光山。



圖:佛光山上的大佛。



圖:星期四的早晨,大馬路沒有城市般的擁擠,讓人不由自主的放鬆了身心,馬路邊偶有特殊的景觀,像是五顏六色的彩繪貨櫃屋。



圖:像被人遺忘,又似有人相伴的老房屋。



圖:近幾年發展女子籃球有成的佛光山普門高中。



圖:姑山倉庫產業文化休閒園區,9:00抵達姑山倉庫園區,姑山倉庫建於1979年,最初是為了儲存稻穀,70年代後,大樹稻農紛紛轉種鳳梨、荔枝,姑山倉庫失去功能而荒廢,2001年起開始分期規畫,改闢為「姑山倉庫產業文化休閒園區」。



圖:停好了機車後,從後門進入,入口處有超大size的鳳梨和荔枝,那是因為大樹是個農業鄉,鳳梨及玉荷苞荔枝更是其中的翹楚,栽種面積在全台灣各鄉鎮中屬一屬二。



圖:這個時候的姑山倉庫看似冷清,實際上人語聲不斷,2樓的家政教室正進行手工藝課程,授課的廣播聲在1樓聽的清清楚楚。



圖:1樓櫥窗內的各種手工藝展示品。



圖:瓦陶工坊、農村社區教室、農會四健會的各種作品。



圖:既然姑山倉庫最初為稻穀倉庫,所以園區內設置了稻米文化輾米體驗館,介紹著稻米製作流程。輾米機器上擺設著幾個稻草人,讓體驗館顯得生動活潑。



圖:半立體的農村情景展示,我相信這裡一定是遊客留影的重點位置。



圖:農具展示,這是「耖」,一整排又硬又長的鐵齒,可以把泥土打碎,還可以將田整平。



圖:草編屋的展示。



圖:姑山倉庫廣受各年齡層遊客喜愛的東西,莫過於自家生產的冰棒,製冰過程完全公開,只有衛生及真材實料才敢這麼做。



圖:能看的都看了,再來總得到農特產品賣場花點小錢。



圖:我對賣場的很多商品都很感興趣,可惜沒辦法大包小包的買,像荔枝酥,我只看到整盒裝,沒看到零賣。



圖:荔枝啤酒?這個我更感興趣了,可是騎車不喝酒,看來只好下次再說。(咱們大有為的政府規定,要註明警語: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圖:另外有各種鳳梨、蜂蜜的相關加工產品。



圖:這次在這裡發現很多平常聽都沒聽過的食品,像是荔枝甘果(應該是蜜餞類),或是洋葱葡萄酒,洋葱加葡萄?每年過年採購年貨都很傷腦筋,明年或許可以考慮來這裡收刮。(一樣,咱們大有為的政府規定要註明警語: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圖:今天早餐,是採用大樹鄉頂級水果製作的頂級冰棒,玉荷包蒟蒻冰棒,15元。冰棒裡面有細小的蒟蒻,咬起來的口感和荔枝相似,加上恰恰好的荔枝味,這個很不錯。(我的規定:吃玉荷包蒟蒻冰棒,有益健康。)



圖:賣場員工說我好利害,選了他們銷售冠軍和亞軍的冰棒。鳳梨粉粿冰棒,12元,甜度適中的鳳梨味,和粉粿是絕妙好組合。(我的規定:吃鳳梨粉粿冰棒,有益健康。)


 
圖:時間太早,香草咖啡餐廳還沒營業,借坐咖啡廳的戶外座椅,舒舒服服的吃著好吃的冰棒。


 

圖:姑山倉庫的後方是一大片鳳梨田及保興宮,接著南下的路線,將捨棄台21線,改走這條鄉道,在農鄉走鄉道才是明智的抉擇。


 

圖:姑山村,從姑山路南下,經過了姑山國小,學校圍牆上的三合院,或許是姑婆寮莊家古厝,等下過去找找看。


 

圖:純樸的農鄉,沒有壓力的生活步調,這裡很適合休養身心。


 

圖:即將抵達保能宮,這一帶被稱為姑婆寮,大樹鄉正式開闢之初,姑婆寮即為重要的聚落,1852年因一位旅人遺留保生大帝香火於一榕樹上,成為保能宮的起源。


 

圖:從保能宮旁的小路可前往姑婆寮莊家古厝,古厝隱身荔枝林中,來回了兩次沒找到,隨便拍一間老房屋,證明我有來找過。


 

圖:檨腳村,南下抵達了檨腳村的鳳山寺,鳳山寺約有百年歷史,位居186縣道(中興南路)的起點,是很好的定位點。


 

圖:從186縣道右轉,經過戶政事務所等公家機關。


 

圖:大樹公有市場,一般鄉鎮的道路難免彎彎曲曲,接著想從小路轉往「龍目井」,沿路沒有龍目井的指標,找不到正確的位置,勉強拍了大樹公有市場附近的一口井,證明我有找過。


 

圖:早餐只吃了兩根冰棒,中餐時間提前,大樹鄉排名第一的特產小吃是粿仔,以在來米製作,幾乎當天製,當天就賣完,所以很難外銷到其他鄉鎮,更何況中、北部。在大樹公有市場的對面正好有一間沒店名的粿仔店,10:55,吃中飯去。


 

圖:點了一碗粿仔焿,35元。美濃粄條的特色是厚而有嚼勁,大樹粿仔則薄而有彈性,但又入口即化,各有不同的美味。這家店的焿,內有大量高麗菜,吃起來有點像辦桌的菜尾,很美味,難怪一大鍋的焿,在我吃完準備離開時,已經賣到差不多見底。


 

圖:吃粿仔配粉腸,是大樹鄉的標準吃法,點了一份粉腸,20元,粉腸裡的肉量比例適中,吃起來不會「粉粉」的,沾上特調的沾醬,更是對味。這一餐只花55元,卻有110元等級的享受。


 

圖:竹寮取水站,折返台21線,繼續南下,抵達了竹寮取水站,從馬路上看進去,為一頗具特色的建築物。

 

圖:竹寮取水站的主建築物建於日治時期1911年,具有中式建築之瓦鎮與山牆,及哥德式垂直元素的西方建築理念,目前已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


 

圖:看到入口大門大開,警衛哨已荒廢並貼有「大樹觀光指南領取處」的字樣,主建築物前有個介紹牌,一側的道路則立有類似「再往內,非屬開放區域,禁止進入」的牌子,感覺起來,入口處是個開放參觀區域。走進去,結果,從裡面出來一位歐巴桑,直接:「@##$$#%#%$%…,(2分鐘後)#%^&&*#&*…,(5分鐘後)#%^%&&*^$%@#$………」


 

圖: 三和瓦窯,從竹寮取水站被罵跑之後,轉往相距不遠的三和瓦窯,三和瓦窯是南台灣僅存的完整古老紅瓦窯。


 

圖:三和瓦窯於1913年設立,目前仍採古老的窯燒方式,由於市場已小,生產的瓦磚多供作傳統式建築或古蹟修繕,若能進一步結合「觀光、教育、文化」,或許是另一條發展的路。


 

圖:入口的紅磚藝術品。


 

圖:各種造型的磚瓦。


 

圖:不知道三和瓦窯裡面有沒有躲著一位歐巴桑?不敢進去,只在馬路上看一看就離開了。


 

圖:九曲堂車站,11:43抵達九曲堂車站,不知道車站裡有沒有躲著一位歐巴桑?只在馬路上瞄一瞄就離開了。


 

圖:九曲堂泰芳鳳梨工廠,最後前往車站旁邊的「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廠」。


 

圖:日治時期大力推廣種植鳳梨、設置鳳梨工廠,當時的九曲堂村庄即有7家鳳梨工廠,其中泰芳鳳梨工廠以紅磚砌成,立面為連續性圓拱構成,至今看來依然造型優美。


 

圖:鳳梨工廠在光復後,曾改做陸軍兵工汽車修護場之官兵眷舍,隨著人事變遷,部份已拆除,目前僅剩3棟,2004年登錄為歷史建物,並逐步改建為地方產業文化園區。


 

圖:結合傳統元素開口及英式砌法的特殊磚牆,現在僅存一部份。參觀完了舊鳳梨工廠,繼續南下,將離開大樹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新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