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冬天應該也可以去海邊,我心裡這樣想。於是今天一大早,身上掛上背包,直往彰化芳苑的海邊出發。

芳苑原屬平埔族故居,由於位居兩條溪流轉折處,漢人稱之「番仔挖」。日治時期地名改稱「沙山庄」。1946年以原地名「番仔挖」之近音,再改稱為「芳苑」。 

 

圖:台17線,8:49,從台17線南下,進入了芳苑鄉的漢寶社區,漢寶的特產是文蛤,不是漢堡。


 

圖:一般靠近海邊的地區,不利種植,但道路兩旁依然種了不少農作,像右手邊就有一片大頭菜田。


 

圖:王功漁港、芳苑燈塔,進了王功村後,依路邊的指示,從後港溪畔的漁港路轉往王功漁港。


 

圖:橫跨在後港溪上的橋是王功生態景觀橋。


 

圖:景觀橋的造型輕巧而富現代感,是遠眺漁港及海口潮間帶的好地點,在橋的一側,並聚集了多家海鮮餐廳。


 

圖:從景觀橋到海邊的堤岸,規畫了不錯的堤岸步道。然而,冬天果然不是來海邊的好時間,強烈的東北季風撲殺而來,讓人站都站不穩。


 

圖:淒慘!強烈的冬北季風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將我側停的機車吹倒在地,後照鏡慘遭分屍。(←心情錯亂了……)


 

圖:王者之弓景觀橋以兩道圓弧線條,橫跨在後港溪的出海口,造型雖然簡潔,卻更襯托出王功漁港的獨特風情。


 

圖:橋上、橋前景觀台及兩側步道是觀看落日的好地點,但冬天就可以省略掉。


 

圖:數十艘魚筏停駐在漁港上,隨著海風上下震盪。而海邊的白鷺鷥嚐盡了苦頭,想往前飛,卻被海風吹襲的只能留在原地揮翅,形成了有趣的畫面。


 

圖:從王者之弓景觀橋眺望芳苑燈塔。


 

圖:橋畔沒有遊客,零星的遊客都聚集在遊客中心。在遊客中心的旁邊,安置了一隻蚵殼拼貼的大公雞。


 

圖:遊客中心裡有個王功蚵藝文化館,裡頭販賣各式的蚵藝作品。


 

圖:大部份的遊客躲在漁港美食區,但美食區裡,也只有零星的攤位營業。


 

圖:美食區旁有條林間步道,可以通往芳苑燈塔及濕地生態區。頂著強風,往燈塔的方向走去。


 

圖:芳苑燈塔雖然不開放一般遊客進入,在從圍牆外側,仍能一窺全貌。燈塔採八角型的塔身,加上黑白相間的配色,獨一無二的造型,成為芳苑代表性的景觀之一。


 

 

圖:海寮是王功沿海極特殊的建築,建於離岸的沙洲上,正確應為竹編,用來看護蚵田及避風。這裡的海竂應僅是觀光性質的瞭望屋。


 

 

圖:王功美食街,在王功漁港發抖了五十分鐘左右,離開漁港,前往王功街,準備嚐些有點晚的早餐暨補充熱量。


 

 

圖:王功美食街上,聚集了眾多商店,其中以蚵仔炸最多。


 

 

圖:另外街上有冰棒老店、現炒花生、烏魚子,還能看到幾位婦女現剝牡蠣。


 

 

圖:巷仔內蚵仔炸,今天的早餐,選了位於巷弄內的巷仔內蚵仔炸。


 

 

圖:巷仔內賣的東西很簡單,只有炸嗲類,沒有炸蘿蔔糕、炸豆腐或炸魚之類。點了蚵仔炸和豬肉炸,各30元,吃起來食材很新鮮。


 

 

圖:福海宮、福海公園,從美食街南下,不久之後,即能看到一座巍峨的廟宇「福海宮」。


 

 

圖:福海宮的華麗外牆。


 

 

圖:福海宮創建於嘉慶10年(1812年),奉祀天上聖母。福海宮的廟埕置有兩座旗杆石,顯見其崇隆的地位。


 

 

圖:廟前的金色石獅,好像綁了兩球包包頭。


 

 

圖:上次經過福海宮時,人氣旺盛。今天的福海宮則清靜許多。


 

 

圖:清嘉慶年間,勘輿出福海宮所在為龍蝦吉穴,廟右前方乃鑿一古井,名為「龍泉井」,供信眾取用「龍泉水」。


 

 

圖:福海宮的右側為福海公園,公園內僅有樹群、走道及一座廢棄雕堡。


 

 

圖:福海宮共有三個停車場,可知進香活動的盛況。沒有進香團的時候,第三停車場成了曬花生的地方。


 

 

圖:普天宮,從台17線南下,一路上沒看到什麼特殊的東西。接著抵達了芳苑的另一座大廟「普天宮」。


 

 

圖:普天宮創建於康熙年間,經遷地重築新廟,高達五層樓。寺廟的周圍,則美化成一座公園。


 

 

圖:公園內放置了24孝(或笑)的故事,比如說臥在冰上不會感冒,但會蹦出一尾鯉魚、戴個鹿寶寶帽子就能擠到鹿奶、哭一哭就有竹筍長出來。喂!要教小朋友孝道可以,但別弄一些笑話來騙小孩,這些故事一聽就知道,不→可→能。


 

 

圖:慘了!我在下面亂講話,被廟頂的千里眼看到了。


 

圖:番仔挖海濱公園,普天宮的旁邊為番仔挖海濱公園。


 

圖:海濱公園的紅樹林及賞鳥亭。


 

圖:現在漲潮,連電線桿都泡在海裡。


 

圖:150縣道,早上的時間在芳苑遊玩。中午時分,準備從150縣道離開芳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新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