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府、二鹿、三艋舺,2011年的最後一天,我的足跡將跨進昔日台灣中部的第一港市「鹿港」。今天的行程,並未事先做任何功課,憑藉上次在福興榖倉拿的「鹿港小鎮觀光導覽手冊」,依照手冊的介紹,玩一個,算一個。 

 

圖:文武廟,走142縣道(彰鹿路),剛進入鹿港,文武廟就在左手邊。


 

 

圖:文武廟採三合一式傳統文教祭祀空間,集廟、祠、書院於一處,是鹿港文教的搖籃。


 

 

圖:武廟創建於清嘉慶16年(1811年),主祀關聖帝君。


 

 

圖:除了傳統寺廟妝飾外,另外在入口兩壁上,題滿了鹿港書法名家之作。


 

 

圖:文祠創建年代同武廟,主祀文昌帝君。


 

 

圖:文武廟於921大地震時曾經受創,經過重修,因此並存阿嫲級的舊彩繪與年輕級的新雕塑。


 

 

圖:文開書院創建於清道光4年(1824年),係為紀念明末儒者沈光文。


 

 

圖:文開書院的建築包含三川殿、正殿與後堂,其中三川殿的木構建保存道光年間原有的棟架。


 

 

圖:書院內的象牙樹看似平凡,卻是樹齡逾210年的珍貴老樹。


 

 

圖:金門館,位於金門街上的金門館,創建於清嘉慶10年(1805年),主祀蘇府王爺。


 

 

圖:金門館原名浯江館,為金門同鄉的聚會所,為一具有「同鄉會館」功能的寺廟,因此名稱上以「館」來稱呼。


 

 

圖:金門館於1994年重復,但廟裡仍保留了部份舊有彩繪。


 

 

圖:龍山寺,在台灣諸多龍山寺中,其中建築物保存最完整的為鹿港龍山寺。


 

 

圖:鹿港龍山寺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主祀觀世音菩薩,清乾隆51年(1786年)議遷現址,佔地約1600多坪,因規模廣大,有「台灣紫禁城」之稱。


 

 

圖:龍山寺的石獅與護法石像。


 

 

圖:有如藝術品般的老榕樹,樹齡已逾210年。


 

 

圖:在龍山寺裡,除了安排了導覽人員,現場還能看到一群人演奏著傳統樂器。


 

 

圖:龍山寺的八卦藻井全台最大,跨距約5尺半,以16組斗拱5層相疊而成,全結構以木栓組接而成,未使用釘子。


 

 

圖:有別於多數精雕細琢的廟宇,龍山寺的廟頂雕塑為磨損的斑白色,牆上的石雕、木刻亦多老舊,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古色古香。


 

 

圖:應屬道教寺廟的龍山寺,確有多個「卍」字的佛教標誌。而廟裡的一隅,擺設了大量的書法作品,包含了一件書寫日本文字的作品。


 

 

圖:龍山寺的另一特色為莊嚴肅穆,僅管香客及遊客眾多,廟裡卻聽不到吵雜的人語,或看到奔跑的小孩。


 

 

圖: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的龍山寺。


 

 

圖:摸乳巷,來鹿港觀光,不能不走的地方之一為摸乳巷。


 

 

圖:摸乳巷有許多遊客,還聚集了不少貓。有隻貓老大一付老神在在的模樣,即使遊客貼近牠的臉,牠也完全不為所動。


 

 

圖:摸乳巷的貓群,有點怕人,又不是很怕人。


 

 

圖:好不容易等到遊客全部離去,終於能走一趟摸乳巷。摸乳巷為兩間長型店屋中間形成的窄巷,最窄處不到60公分,又有「君子巷」、「護胸巷」的逗趣名稱。


 

 圖:儘管現在遊客如織,兩側的店家早就人去樓空。


 

 

圖:以前摸乳巷被遊客寫滿了塗鴉。


 

 

圖:後來索性在巷口處規畫了一片塗鴉牆。


 

 

圖:王罔麵線糊,中午時分,到市場一帶用餐。鹿港有嚐不完的美食,可惜本人現在已淪為三級貧民,只能挑選一樣。


 

 

圖:今天想吃的小吃是麵線糊,在諸多麵線糊店中,以王罔麵線糊最出名。


 

 

圖:麵線糊,25元。以豬骨高湯熬煮的麵線糊,口味濃淡與稠店皆適中,而且價格實惠。


 
圖:施進益古厝,前往鹿港老街的途中,因為看到路邊的指標,特地走入巷內一觀施進益古厝。施家為清代鹿港士紳,至今古厝保存完整,建築使用的桁木數量,為台灣傳統建築之冠。


 

 

圖:鹿港老街,瑤林街與埔頭街一帶,以紅磚砌成步道,兩旁盡是傳統形式之建築,保留了清代市街格局,這裡被稱為鹿港老街。


 

 

圖:王宅上的堂號為「三槐挺秀」。王家在庭院種植三棵槐樹,期許後代子孫能官居三公宰相,因此自立此堂號。


 

 

圖:「半邊井」為王宅的水井,其實為一口完整的水井。王家鑿井於牆邊,院內半井供自己使用,牆外半井供鄰居使用,形成該地的佳話。


 

 

圖:鹿港老街上的商店,不管販賣傳統日用品或新式商品,店內擺設多維持古意,讓這裡彷彿仍是古早時期的商店街,一路逛起來,趣味十足。


 

 

圖:拍路邊的烏魚子攤。啊!不小心拍到美女。


 

 

圖:拍寶芝林商店的特色燈籠。啊!不小心拍到辣妹。


 

 

圖:有些為批發的商品,有些為店家自有的特色商品,很多店都值得一逛。


 

 

圖:吸管達人以吸管編織出海棉寶寶和無敵鐵金剛。


 

 

圖:除了商店外,許多傳統住屋也值得欣賞。


 

 

圖:桂花巷藝術村,桂花巷藝術村位於公園三路,由舊日式宿舍改建而成,因清代種植桂花飄香而得此名。


 

 

圖:桂花巷在藝術家進駐之後,成為彰化縣第一個藝術村,不僅環境優美,還帶有濃濃的藝術氣息。


 

 

圖:或許藝術家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諸多工作室外皆貼上歡迎參觀,遊客可以輕鬆進入參觀作品,有時甚至能看到藝術家從事創作的情形。


 

 

圖:每個工作室的主題不同,許多作品都極具特色,我也每個都參觀了。今天在藝術村裡停留了不少的時間。


 

 

圖:鹿港公會堂,鹿港公會堂原為清代廈門貿易商行的公會辦公室,日治時期改建為混和洋風的公會堂,在鹿港地區有其獨特的樣貌。這一期公會堂展示著 Tracy 黃的抽象畫,是黃漼枝畫家,不是黃鶯鶯哦!


 

 

圖:新祖宮,新祖宮又稱敕建天后宮,於乾隆53年(1788年)創建完成,為台灣唯一由乾隆皇帝敕建之媽祖廟。


 

 

圖:新祖宮的石碑群。


 

 

圖:日茂行,日茂行為泉郊中最大的商行,為早期鹿港首富,後因河道淤積,商務便逐漸沒落。


 

 

圖:蝦猴攤,天后宮外環,聚集了許多鹿港特有的風味小吃「炸蝦猴」。來過鹿港幾次,還沒吃過這玩意。


 

 

圖:天后宮,位於中山路上的天后宮,創建於明末清初,後來遷建至此。天后宮或許是鹿港香火最旺的廟宇,廟裡總是擠滿了人,和龍山寺的莊嚴是截然不同的對比。


 

 

圖:走進天后宮,總會看到香煙裊裊。


 

 

圖:古色古香的天后宮。


 

 

圖:古色古香中,又不失富麗堂皇。


 

 

圖:即使站在天后宮的後殿,空氣中仍飄散香火的煙氣。


 

 

圖:中山路街屋,清乾隆年間進行有規模的造街,於是產生「不見天街」的市街,或稱「五福大街」,即為現今之中山路。


 

 

圖:日治時期進行市區改正計畫,重建街屋立面,造就出今日中山路之雛型。現今之中山路街屋,仍保留諸多洗石子表面、幾何圖案裝飾、陽台、樓井等。

 

 

 

 

圖:看山牆立面的圖案,有派大星的家,也有超人的家。


 

 

圖:淺色的方正牆面,看起來好像古早味的「格啊」,有牛奶糕、綠豆糕和抹茶糕。


 

 

圖:隘門,位於中山路的巷道內,還有不少古蹟身價的建築。隘門設在各角頭的交界處,具有防禦的功能。


 

 

圖:昔日車輛進出的主要道路。


 

 

圖:石敢當,九曲巷內的石敢當原本佇立於地上,因拆建新屋,改砌於巷口的磚牆上。


 

 

圖:鶴棲別墅,最近倒塌的鶴棲別墅,只剩牆面。


 

 

圖:意樓,意樓為慶昌古厝中的一間小閣樓。


 

 

圖:十宜樓,金盛巷內抬頭看橫跨兩樓間的走廊為跑馬廊,兩旁的樓房即為十宜樓,是昔日詩人墨客聚會的場所。


 

圖:阿振肉包,逛那麼久,中午又吃的少,下午到阿振肉包買個點心。


 

 

圖:翡翠肉包,20元。肉饀加了蔬菜,有點小甜。


 

 

圖:甕牆,最後參觀甕牆。甕牆是傳統鹿港民宅的特色,通風又美觀,可惜,保留的不多,只剩一小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新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